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中国地震考古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蓉辉  吴翼麟 《地震研究》1992,15(4):448-453
为了客观地概述中国地震考古研究现状,对地震和考古两大文献系统中的有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归类、分析。本文以具体实例阐述了考古学在历史地震研究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在评估地震灾害和了解古代建筑抗震性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的看来,中国地震考古研究在70年代中期才起步,迄今尚未趋于完全成熟。随着近代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考古研究手段可望在今后得到更为极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地震活动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与我国地震活动性有关的地震资料、地震的地理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地震的时间进程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台湾地震的成因。表明了观点。  相似文献   

9.
10.
水训诱发地震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张虎男 《华南地震》1996,16(3):38-45
在新的地震活跃期中,台湾海峡7.3级地震和北部湾两次6级地震的发生,标志着华南弧岛系统相应了进入了强烈活动阶段,它们虽然都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包括菲律宾海弧块)的西向挤压,但由于块体运动的主支与被动,作用力量级的不同和地质构造的差异而存在强度和诸多参数的差别。尽管如此,两处地震无疑都属于板内地震,利用它们和板缘地震的关系,可宏观地观测华南大陆的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中心日食记载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全、环食)的观测记载研究近2千余年间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中国古代中心日食和近中心日食观测的记载资料,并利用其中可靠的记载和-26.0″/(100a)2的月球本征加速度值计算得到了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T值系列,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日长变化均值约为1.4ms/100a,该平均值相应的历元为A.D.1141。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与海城地震之共性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与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共性特征,认为它们可能是由同一种原因引起的,而且伴随地震而发生的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同出一因的。本文还分析了一些有关的现象,论证了上述两次地震的发生可能是由垂直力引起的,地壳内岩浆上涌可以产生垂直作用力,认为这两次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岩浆上涌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依据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大震 (MS≥ 7)、大震形变带、活动断裂和活动构造体系的资料 ,以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力学、地震地质学、现代地震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线 ,对该区内大震的“共性”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具有三维空间动态的区域地壳现今构造形变系统的新概念 ,并对该区内地震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  相似文献   

16.
煤矿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和平 《华南地震》1998,18(4):83-87
综合分析了煤矿诱发地震的特征、震害、震区地震地质条件、诱震环境条件、成因类型以及成因机制。煤矿矿震是在地壳深部原始高值应力的作用下,由于煤系地层对外力的脆弱性,活动构造牵动的活化及煤矿采掘附加应力等内外因子的协调作用,引起地质构造薄弱面的瞬间激烈运动,或构造塌陷释放应力、应变能的地震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1937年菏泽7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三维空间角度,从菏泽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场、震源闭锁形式和地震玻裂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菏泽地震的成因。提出了断裂空间交汇闭锁模式和共轭破裂发震机制,分析了菏泽地震发生在聊考断裂的东侧、濮阳——开封上地幔隆起东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的有关资料的分析,同时与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进行对比,认为松潘地震及伴随该次地震而发生的各类现象是共出一因的,其成因可能与地壳内岩浆上涌有关.作者用岩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体的逸出,对该次地震的发生、前兆及震后效应等现象作出了解释,最后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