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震前我们曾觉察到远近地震活动性的某些相关性。 一、世界大震与川滇强震的相关性 川滇地震区位于喜马拉雅弧和缅甸弧的汇合部位附近,它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世界大震有一定关联。根据统计预报的“相关区判别法”,用当年(t)和前一年(t—1)的世界大震,预报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大震的预报虽然有多种前兆手段,但前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报指标。本文着重介绍甘肃1718年通渭和1879年武都两次7级以上大震的前震活动,并对其机制作些讨论,供以后在预报中参考。二、1718年通渭大震及其前震这次大震发生于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震中烈度为十度,震级达7.5级。中国地震目录将其极震区等震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1969年以来所发生11次大震的各种前兆临震突变异常和趋势性背景异常做了统计分析,并对大震前突发性异常的总体特征、临震突变项次随时间(突变日距发震日的间隔天数)分布规律、临震异常综合判断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深入探讨了大震的临震预报综合指标和有效性时间预报。  相似文献   

4.
1987年6月4—8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了全国(1986年度)大震速报质量评比会。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30个地震速报台站的代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以及技术管理单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代表。对26个地震速报台站的速报质量进行了评比。  相似文献   

5.
孟连7.3级强震短临预报研究--应用"层次法"的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荣代潞 《地震》2000,20(3):9-14
孟连7.3 级大震前有中强地震发生,这对大震的地点预报十分有利,但中、强震发生后是否一定有大震发生,这仍然是预报难题.其次,中、强震发生后,究竟相隔多长时间后发生大震,这是另一个预报难题.以孟连地震作为震例,用"层次法"对上述二个问题作出回答.最后由"层次法"得到孟连地震的预报参数为:震中22°N,99°E;MX 7 .3;时间1995年7月12日.预测参数与实际地震参数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1991年1月5日缅甸7.6级地震的中期预报概况。主要依据是地震空区,震前2年在空区边缘发生一次6.2级地震后一个月内迅速形成300km长的地震条带,以及对大区域7级地震形势的综合分析。本文还着重讨论了6.2级地震后所形成的地震条带与未来大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8.
郭增建  秦保燕 《地震学报》2000,22(4):442-445
历史地震活动有高低潮之分.低潮中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地方,暗示当地地下有较多的能量或是积能较快,下次大区域大震高潮来临时,这些6级左右地震发生地区往往会发生7级和7级以上大震.我们把上述预报大震的判据称为静中动判据.这种判据对预报大震发生地方比较有效,一般震中误差不到100km.我们按此判据对1996年云南丽江7级大震作了较成功的中期预报,地点误差约50km.另外,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大震、1995年滇缅接壤地区的7.2级大震,以及1997年北玛尼7.9级大震,也符合静中动判据的回顾性预报.我们在1992年的统计发现静中动窗口是1940~1945年、1958~1961年和1979~1986年.静中动判据在用于中国大陆内部时,静中动地震为6级左右;在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新疆西北边缘地震带,则静中动地震可达7级,它们对应未来比7级更大的地震.对中国大陆从构造和几千年历史地震活动上看,无7级大震可能的地区则不宜用静中动判据.   相似文献   

9.
闻满华 《地震研究》1990,13(2):131-138
本文将地震系统作为开放系统进行研究,认为系统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导致孕震区滑向不稳定的非平衡态,然后在各种涨落扰动下发生地震。本文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76年龙陵、宁蒗地震、1974年昭通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孕震区,得到大震孕育调整模型,大震前地震开放系统熵值曲线变化特征,可作为大震预报指标应用于日常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大陆1969年至1990年所发生11次大震的各种前兆临震突变异常和趋势性背景异常运用多阶段综合,多现象综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临震突发性异常的总体特征及其物理解释,归纳各种前铛异常分阶段发展的时,空,强演变规律,临震突变日距发震日时间分布规律,临震实发性异常组合性与同步性规律,探讨大震临震异常综合判断方法,临震预报综合指标和有效性时间预报。  相似文献   

11.
吴荣 《地震学报》1981,3(1):69-80
本文的目的是对任何时刻 t 建立下一次我国大陆大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预报公式.首先,我们给出 t 后三个月内我国大陆是否有大震的判别.若有,再进一步确定时间、地点.为此,利用了全球大震与我国大陆大震在时间、地点上的联系,并运用随机过程的理论,导出了所需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大震前后电离层的扰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永生  李开春 《地震学报》1987,9(1):101-107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大震前后电离层峰以下的总电子含量、200km 高度处电子浓度以及最大电子浓度所在高度等几个主要电离层参数的变化.对其他电离层直观形态的变化也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是存在的,并提出了一些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大地震重复特征与平均重复间隔的取值问题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冉勇康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9,21(4):316-323
对延怀盆地及海原断裂古地震的详细研究表明,大地震的重复行为具有多样性。特征地震是大多数断裂活动的行为特征,但特征地震存在分级性,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间隔存在分阶段性,以及断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大地震的复发序列。因此,当大地震重复行为出现时间上的分阶段性,或特征地震分级现象导致不同强度的古地震间隔时间有明显差别时,用确定性或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评价大地震的危险性,需要分阶段或分级计算不同间隔阶段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4.
叶文华 《地震学报》1984,6(4):469-475
大地震,特别是巨大地震很有可能是多重事件.为了与中、小地震强度定量相统一,量度多重事件强度特性需要对其中各次破裂分别给出各自的震级和相应的周期、时间特性.文中还讨论了传统的地震观测及震级标度存在的某些问题及改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LEO中等离子体温度低,密度高,德拜长度小的特点,采用薄鞘层近似,计算了离子收集电流;根据电流平衡方程,考虑表面二次电子发射,计算了大型航天器表面在沉降电子流辐照下的充电特性。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把H.Benioff提出的电磁式地震计用并联电容增长固有周期的方法用到强震仪的设计中,并提出用电流计并联电阻-电容增长电流计固有周期和对整个仪器频率特性进行校正的设计方法,获得了将近三个十倍频程的带宽。标定实验和野外观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 该仪器可用于爆炸地震效应观测和工程结构振动测量。最大可记录位移1米,频带宽度约为0.2赫到200赫。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2003年8月16日内蒙巴林左旗附近Ms6.2级和2004年3月24日内蒙东乌珠穆沁旗以北肘S5.9级2次地震前华北及唐山余震区的震兆信息;在“研究地段”内大地震迁移过程中的对称填补性和震情三分律在强震活动时段研究方面的普遍性。本文约定,凡符合此二者都可称为大地震带。  相似文献   

18.
大震区的长期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泽皋 《地震学报》1985,7(3):254-266
本文通过对我国内陆地区历史上的一些7级以上大震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析后,发现许多大震区时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近千年,都还有不少的小震活动,有时竟然出现了中强地震,甚至还有与主震震级相当的复发性大地震发生。这里根据我国内陆地区17次8级以上地震和37次7级以上地震区的统计分析后,提出了大震区的长期活动概念。这个概念得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全国陆续设立区域台网后,特别是1970年以来对大震区的观测事实的支持。 本文除简单地讨论了长期活动的物理意义外,进一步用一些具体事实说明了这种长期活动在趋势预报工作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井间距井间地震观测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井间地震数据采集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为了使我国井间地震技术实用化,开展了大井间距井间地震数据采集试验.通过地面浅井激发深井接收、深井激发深井接收、不同炸药量、不同传播距离试验,确定了井间地震观测参数.应用改进后的井中安全炸药震源、一个三分量井中检波器和常规数据记录系统,在陕北顺宁油田的顺3井、顺4井和顺5井3口生产井中成功采集到两对大井间距、深井、油井中的井间地震资料,两对井的井距分别为307.92m和470.36m,采集井段为904.31-1272.32m.共设计了4种观测方式,采集到800多炮井间地震记录,对油井无损害.改进型井中安全炸药震源在使用效率和寿命方面有显著提高,可用于商业性并间地震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大断裂形成的力源问题,分析了我国一些大地震的资料后认为大断裂形成的力源是板块水平挤压力和上地幔垂直力作用到地壳后引起的应力迭加的结果。综述了前人利用断裂力学理论与实验结果研究地壳中断裂传播时所持的不同观点。地壳中断裝的传播不只是受断裂力学规律本身的制约,外部附加的剪切应力对断裂的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地壳下部大断裂蠕滑所产生的施加在地壳上层底部的分布剪切力在地壳上层中产生的附加剪切力可以增强原来断裂端部的剪切应力,使岩体首先超过抗剪强度因而断裂沿合成剪切力的方向快速错动,从而形成了地壳中长而直的断裂带。利用弹性体的半空间问题推导了分布剪切力在地壳上层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和估算了附加剪切应力和附加张应力的大小。利用静力弹性位错理论分析了软弱区引起的像力对断裂扩展的影响。在实际地壳中介质並不是均匀的,在地壳上层还可能存在一些局部的破碎区、软弱区。积累单元断层面除受有效构造应力外还受到由于断层物质蠕变形成的附加剪切应力和由于软弱区、破碎区的存在形成的附加剪切应力的作用,这两种附加剪切应力都是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像力还和积累单元断层面到软弱区的距离成反比。断裂的传播要受到软弱区对它作用的像力,即相当于附加了一个剪切应力在断裂端部,增加了断裂端部的应力强度因子。最后讨论了震源断层面的下方有岩浆侵入时的防拐作用。当孕裳的脆性层底部有热物质侵入而形成直线凹槽时断裂沿其传播也不拐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