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LUCC到GLP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空心村土地整治实践的相继推进,以及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陆续产生,深入开展村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研究具有迫切现实需求,而构建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则是支撑村庄土地利用用地调查与评价的重要前提与关键。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构建了基于0.25m分辨率中科高清遥感影像的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并在山东省禹城市牌子村进行了实际应用。构建的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不仅准确反映了牌子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用地特征,而且还测算出该村所具备的土地资源整治潜力,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基于0.25m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所构建的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有据可依,简单易行,成果明确。研究成果可直接为我国村庄特别是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的有益参考和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洛阳市375个旅游村统计数据,结合地理数据、交通数据,采用Bootstrap-DEA模型、可达性算法、耦合分析法等方法,围绕乡村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交通可达性及两者间的关联性展开研究。研究显示: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达到0.411,整体水平偏低;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8 h,低于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平均水平;旅游效率和可达性间平均耦合度为0.955,耦合协调水平为0.46,66.9%的旅游村的旅游效率滞后于交通可达性。洛阳乡村旅游整体处于以要素规模集聚为主的粗放发展阶段;可达性对促进旅游发展的效用显著,但旅游效率与可达性间耦合协调度偏低,存在可达性与旅游投入要素不协调状况。  相似文献   

3.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范琳芸 《地理科学》2017,37(8):1194-1202
在梳理乡村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微观尺度乡村性评价方法,并对江苏省金坛市分村域土地利用指数、人口聚落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城乡联系指数以及乡村性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市乡村地域的土地利用、人口聚落、产业结构以及城乡联系特征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彼此差异明显;乡村性综合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显著的西部山丘地区高、东部城市周边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乡村性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乡村发展的3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特色发展型、城乡融合型。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村域尺度下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重组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静  张平宇  郭蒙 《地理科学》2021,41(5):842-850
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与重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吉林省为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景观形状指数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估算了吉林省不同区域的农村宅基地闲置情况,将农村居民点长期存在的“破碎化”和日益突出的“空心化”相结合,提出了在行政村尺度下农村居民点优化重组的“整小填大”新模式。结果表明:① 吉林省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零散分布,尤其中部呈破碎化分布,形态不规则,具有较大的整治潜力;② 吉林省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18.32%,西部地区最高(24.48%),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约6%和12%;③“整小填大”模式可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44.6%,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 046.66 km2。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9—201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高淳区14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高淳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损益情况,同时,利用敏感性系数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高淳区生产生态功能、生态生产功能既是研究区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也是转型最剧烈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生产生态功能的转移面积和比重最大,而且转移速率远高于其同期的新增速率,属于转型收缩型土地利用功能;生态生产功能空间、生活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新增速度大于同期转移速度,属于转型扩张型功能空间。(2) 2009—2019年,高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3.78亿元,其中,水域用地、耕地和林地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3种土地类型;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是高淳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当土地利用功能从低利用指数向高利用指数转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此时土地利用程度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强度也较小。当土地利用功能呈现高利用指数向低利用指数的转变趋势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  相似文献   

6.
乔家君  许家伟 《地理研究》2010,29(11):2045-2058
以五次实地调研为基础,对农村工业从民国初期至今进行阶段划分并总结其阶段特征;运用折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定量分析工农效率及折射率,验证了微观尺度上可以反映更大尺度运行状况的理论假设。结果表明:(1)工业相对于农业有更高的效率。(2)引力与距中心村(镇)二次方正相关。(3)波动伴随工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国家政策在早期起主导作用;随着时间发展,外界经济环境逐渐成为决定性因素。(4)私有企业比集体企业折射率高是集体企业改制的主要原因,但前者承受经济风险的能力明显低于后者。(5)工农折射率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6)企业组织效率:集群>集聚>分散。产业集群是农村工业发展的方向。在工业发展的初期,效率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指数增长关系,但随着向更高阶段的演进,将产生自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郊地域是乡村多功能发展典型区域,文章选取典型的城郊乡村地域——徐州市铜山区的319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揭示2009—2019年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生活保障等4类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功能间交互变化,总结功能演化类型,探究城郊乡村发展路径,以期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村域层面看,城郊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数量结构分异性与空间格局的集聚性并存;(2)根据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性与交互性演化过程,功能间交互演化的总体关系与局部关系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可将其归纳为5种功能演化类型;(3)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路径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可划分为功能融合发展、主导功能引领发展、双功能协调推进发展和多功能综合发展等4种路径。  相似文献   

8.
选取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作为研究区,以村(社区)为评价单元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数据统计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村域尺度对137个评价单元的乡村性空间分异性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和乡村产业划分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荣昌区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强、中部弱"的差异性格局;②乡村性空间分布趋于空间集聚,已形成环中心城区、重点乡镇的乡村性冷点区域和分散分布于研究区域边缘的乡村性热点区域;③荣昌区乡村发展类型可划分为强乡村性-传统农业型、中等乡村性-现代农业型、中等乡村性-农工混合型、弱乡村性-非农主导型。  相似文献   

9.
跨域水治理中的尺度重构:以东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治理往往呈现地理空间上的跨区域性、组织制度上的多层级性以及管理单位上的跨部门性等多尺度特征。本文以珠江水系干流之一——东江的水资源跨域分配、开发与保护等治理过程为例,采用“物质-组织-表达”的尺度框架,分析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江水资源相关政策从出台到执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多次尺度重构。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上,国家在东江水供港和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等跨域水治理政策出台和执行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掌握着主导权,同时各级政府、民众和相关团体组织等也开展针对东江用水的尺度争夺。(2)物质空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变迁,东江水治理在政治尺度和生态尺度之间切换并存。(3)组织空间上,横向和纵向的尺度重构在东江水跨域开发和治理的过程中同时发生。(4)话语表达空间上,国家和地方的众多行为体都在尝试塑造针对东江水治理的话语,这些话语将不同的主体纳入到东江水开发与治理的框架之内或将其排除在外,实现尺度的重组。  相似文献   

10.
在土地利用逐步集约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厘清山区规模农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整合山区有限的农地资源,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意义重大.为揭示山区镇域尺度规模农地演变规律,本文基于重庆市奉节县典型山区乡镇2008年、2018年两期4类农地斑块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草堂镇、...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介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创新型、现代化空间行政单元,它一般整合多个自然村集中建设,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河南省武陟县为案例,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中,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武陟县342个行政村进行影响因子的筛选、评分和排序,得出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和社会环境等各项条件对其发展潜力的影响,并由此得出各村的综合评分,确定村庄的发展条件,作为社区中心选择的依据。此方法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期分析及居民点布局中起到基础和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基于实地调查,从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网络、村域种植规模变化、不同类型村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参与村空间集聚特征4方面对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进行分析发现: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网络密度低,空间持续性不强,但其变化的空间范围一定,集聚特征明显。运用AMOS21.0对以上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农户自身特性,尤其是冒险性精神对其持续种植时长影响较大;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条件获取越便利,农户持续种植时间越长;政府推动对农户持续种植具有正向作用;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壤特性和能人带动对村域种植规模影响深刻;距离区位对村域持续种植的影响弱于基础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衣食住行私人消费与医疗保健、交通运输邮电、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公共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受农村居民的收入影响;在当前农民整体收入不高时,其消费倾向主要先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随着收入的提高,公共产品消费倾向明显提高。所以,政府要拓宽农村公共资源的配置渠道,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requir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and rural areas. Territorial functions of rural areas are defined as advantageous effects on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 that, in particular, rural systems perform via their property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systems at certain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rural territorial function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economic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By establishing a model based on a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 with the county-level as the basic unit, w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rural territorial functions of 109 counties and/or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in 2000, 2005 and 2010.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at in 2000, each function in 2010 improved, with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conomic function the most evident,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comparatively balance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changing little. Cluster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major functions of rural regions. Henan was divided into six major function zones to enhanc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al policy. The six major function zones are Type I (c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ype II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guarding zone), Type III (function improving zone for rural areas), Type IV (model zone of livelihood and social services), Type V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zone), and Type VI (nature conservation areas). Different development goal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ajor function areas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李小建  李二玲 《地理科学》2004,24(2):136-143
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既具有一般企业集群的共性——它是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又具有其特殊的个性——模仿创新的普遍发生、中原文化背景、制度扶持和较低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起决定作用。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详细分析了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在来源。  相似文献   

16.
张佰林  张凤荣  周建  曲衍波 《地理科学》2015,35(10):1272-1279
从微尺度考察农村居民点演变为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的分析框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影像相结合方法,以山东省沂水县核桃园村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功能一直是农村居民点生产功能的主导,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农业生计主导阶段(1949~1977年),农户以种植业为主要生计来源,利用庭院及房前屋后种植蔬菜;生计多样化阶段(1978~1999年),农户生计策略演变为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相结合,农户在宅基地内修建猪圈养猪,在庭院内散养家禽;生计非农转化阶段(2000~2012年),农户以种植和外出务工相结合为生计策略,将庭院硬化用来晾晒粮食、猪圈改造为储物间存放粮食和农机具。农村居民点用地一直以宅基地为主导,缺乏非农生产用地;随着生计成果的逐渐丰富,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追求不断强化,表现在对住宅建筑材料的优化、居住空间的扩展及旧住宅的翻新。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功能承载状况是与农户生计需求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应充分尊重这一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7.
在建构城市化发展非农就业响应强度模型和变化轨迹的基础上,应用标准差(δ)、变异系数(V)及比率(Gi)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非农就业响应强度的省内差异,并运用灰色关联度进一步解读出各地区响应模式的异同。结果表明:1991—2009年间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非农就业的响应强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从空间差异特征看,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非农就业的响应强度在静态和动态上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全省18个地市明显分异为强响应型、中等响应型以及弱响应型3种类型;从影响机制分析,第三产业发展是影响城市化发展非农就业响应强度省内差异的主因,全省18个地市可划分为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4种关联模式,明显折射出省内产业发展及其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空间差异,并诠释了区域非农就业增长不均衡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估算结果往往偏大的缺陷,本研究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建立潜力测算模型,对该地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肥东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在2020年增加耕地系数为11.69%~27.37%,可净增加耕地面积为3 670.61 hm2.  相似文献   

19.
利用ArcGIS提供的分析,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空间可达性。结果显示:县域金融网点布局具有行政科层组织结构特点,五家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布局县城所在地;中国农业银行是农村主要的大型商业银行,但存在缩减网点趋势;农村信用社布局分散;邮政储蓄银行均位于各乡镇镇区。三者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空间可达性最高,邮政储蓄银行次之,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最低,此三类金融机构的空间覆盖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薄弱区。开展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发展农村保险业,将农户组织起来,在金融服务薄弱区设置农村信用社流动服务网点等措施可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包含水资源的河南省2010年社会核算矩阵(SAM),采用SAM账户乘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生产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水资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5个农业部门的SAM账户乘数较大,其中畜牧业、农业服务业和种植业位居前三位;2农业部门的转移效应普遍较小,开环效应和闭环效应较大,表明农业部门本身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有限,但与河南省社会经济系统各方面关系密切;3种植业,农业服务业,造纸业,电力、热力、燃气业,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与水资源联系密切,应特别关注。当14个生产部门分别增加1 000单位的外部注入时,水费增加较少的三个部门是林业、食品及其他制造业和热力,分别为2.56,3.05,3.08单位;水费增加较多的3个部门是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燃气和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为717.08,13.88,7.71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