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本文通过环境同位素水化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侧、龙首山、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拐子湖和额济纳盆地的泉水和井水的来源,揭示了巴丹吉林沙漠等下游地区的地下水来自于祁连山降水的补给,平均补给高程为3 300m,祁连山顶部存在大片裸露的灰岩地层,雪水融化后沿着喀斯特地层或山前大断裂补给到深部,穿过龙首山直接补给到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下游地区,在沙漠湖泊中发现的钙华与钙质胶结证明地下水经过了石灰岩地层,承压水通过越流补给到浅部含水层,通过蒸发量计算得到的地下水补给量接近6×108m3/a,承压水中地下水的年龄为20~30 a.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塔里木盆水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对其地下水进行了系统划分.塔里木盆地为封闭的内陆干旱盆地,属一级地下水系统,根据盆地的沉积环境条件、地表水流域特征,结合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进一步划分出二、三级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边界和地表水流域边界基本吻合,大流域划分为二级地下水系统,在大流域中,将相对独立的小流域结合地层沉积特点划分为三级地下水系统.盆地内共划分8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其中Ⅱ、Ⅳ、Ⅵ3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可进…步划分出8个三级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边界有峡口状输入边界、输入(输出)边界、输出边界、扇问活动边界、地下水分水岭5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系统化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江汉平原沙洋地区地下水系统结构与功能,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系统处理模型——耦合模型。该模型把系统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评价系统最优化和设计系统最优开采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系统的进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论文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结合当今环境水文地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阐述了地下水系统进化的一般原理及研究地下水系统进化的意义。指出地下水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可以渐变或突变的形式由原稳定态向另一稳定态转化。论文对地下水系统的渐变与突变的表现形式、具体特征,以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应注意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玄武岩的空隙类型及其网络系统、玄武岩水文性质基本特征,分析了玄武岩地下水的富集规律和补径排条件,同时,还对玄武岩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以及玄武岩地区广泛分布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江平原地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一般为100~200m,最厚达300m,为结构单一、大厚度的砂、砂砾石含水层,储存运移着巨量的孔隙水(部分为微承压水).含水层疏导功能与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多在1000m3/d,且水质为矿化度小于1g/L的淡水.依据含水层的地质时代和贮水介质类型,将三江平原地下水系统划分成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亚系统、第三系孔隙裂隙含水层亚系统、基岩裂隙含水层亚系统.其中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亚系统进一步分成更新统含水层次级亚系统和全新统含水层次级亚系统;第四系更新统含水层次级亚系统又细分为下、中、上更新统含水层.根据盆地浅部区域地下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流域水系、地质构造、地貌条件、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对三江盆地地下水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各地下水动力亚系统受外部动力条件(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的制约,同时受内动力条件(含水介质循环条件)的控制,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水动力场;论述了含水层系统的特征、边界条件、输入特征、输出特征、内部功能特征等.最后对三江平原的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了计算与评价:依据水均衡原理,充分地考虑了计算区及计算单元在开采状态下多年补、排均衡的基础上,利用长系列的气象、水文资料,应用三维模型模拟计算了丰、平、枯水年各计算单元的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量,进而求得了多年均衡条件下全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相似文献   

7.
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众多和沙山高大而闻名于世.到目前为止, 关于湖泊和沙山的成因问题尚存在不同的观点.实际上,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和沙山的形成与该地区地下水的循环交替问题直接相关.参照前人研究成果, 结合开展的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质调查, 探讨了湖泊和沙山的形成问题, 初步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主要接受来自东部雅布赖山区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和沙山地下水补给而形成; 高大沙山的形成与降水和地下水关系密切; 高大沙山与湖泊的形成和共存关系是先有沙山, 而后才形成湖泊, 沙山是形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与河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从地下水与河水的水流形态和水位动态变化 ,分析了二者的补排关系 ;详细介绍了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和人为因素等对地下水与河水相互作用的影响 ;综述了研究地下水与河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如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方法、动态资料分析方法、基流切割方法、水化学方法、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等 ;评述了研究河流与含水层相互作用的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发展状况。最后 ,指出多种方法的相互验证、数学模型中补排量和边界的处理、地下水与河水交错带的研究、河流与含水层相互作用的生态意义、加强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地矿部地下水均衡试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金龙  张建文 《地下水》1993,15(3):125-127
1 引言地下水均衡试验研究工作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试验研究成果是正确评价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作为地下水勘查主要部门的地矿部已在全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积累了大量的监测资料,取得了不少实用价值很高的试验研究成果。作者有幸参加了199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地矿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工作会议”和1992年9月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巴丹吉林沙漠潜水蒸发强度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基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气候背景、砂土特征和不同地下水埋深时的典型植被特点设计了54种情景,利用Hydrus-1D建立不同情景下的SPAC水分运移模型,对周期性气象条件驱动下的潜水蒸发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有着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非线性减小的趋势;不同情景的极限埋深都大于3m,在埋深等于3m时潜水蒸发量都小于最大值的5%;当地下水埋深为0.5~1.5m时,潜水蒸发量对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最为敏感;当地下水埋深为1m时,潜水蒸发量对包气带岩性的变化也很敏感;在地下水埋深小于0.5m和大于1.5m的区间,气候、岩性、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潜水蒸发量的影响变得微弱。另外,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埋深的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用一个新提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较为准确的拟合,将这个研究结果用于评价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区地下水的蒸发消耗,发现潜水蒸发总量显著大于湖面蒸发总量,前者约为后者的2.5~2.6倍,必须在沙漠水分平衡的分析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豫东平原水文地质特征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战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信 《河南地质》1990,8(4):43-47
  相似文献   

12.
13.
蒋显忠  夏平 《地下水》2020,(4):44-45
地下水系统的正确划分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通过地下水系统理论对伊犁盆地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地下水含水系统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系统、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系统、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和岩溶裂隙含水系统等四个一级含水系统;将伊犁谷地平原区划分为伊犁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巩乃斯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和喀什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等三个一级地下水流动系统。  相似文献   

14.
赵慧琴 《新疆地质》2003,21(4):506-506
沙化,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沙化的扩展速度不断加快,不仅使自然生态环境趋于劣化,还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研究和探索沙化的形成和发展,寻觅控制沙化漫延的途径,是一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16.
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在地下水模型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文地质学科从50年代以普查勘探为主发展到80年代运用模型技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这一历程,是人类对一个客观过程从定性叙述发展到定量化刻画的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近40年来水文地质学科的迅速发展。 近十多年来,在水文地质学研究中涌现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无疑,目前这些模型的  相似文献   

17.
2002年7月俄罗斯水文地质、地质生态公司(ГИДЭК)举行会议,研讨了饮用地下水的研究和利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机模型与地下水系统参数计算方法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淮河大水,据统汁,全区受灾面积4761万亩,受灾人口5204多万,减产粮食156亿公斤,直接损失344亿元.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在洪涝灾害中,涝灾又占主要地位.因此,今后如何防涝,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淮南市区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市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途径等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为有计划地保护地下水资源、预防水环境质量下降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