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省强震观测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明  张彪 《华南地震》2001,21(2):58-63
介绍了国内外以及广东省强震观测的历史现状,以大量的事实、数据说明广东省强震观测工作过去的辉煌和目前的落后状况,提出了我省今后开展强震工作的设想,特别指出要改变以前强震仪除被动等待强地震外就无所作为的情况,扩展用途,增加显示度,为用户着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省有史以来的地震记录资料讨论了我省强震(M_S≥5)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及会宁—武都强震密集带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云南强震轮回是研究本世纪94年间,云南强震随时间、区域有序转移的过程和规律。本文介绍这一观点的形成、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并用这一观点对云南当前及未来强震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西发生了Ms6.6级地震,通过分析区域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认为该区域强震活动具有相对活跃时段和相对平静时段,在强震的相对活跃时段内,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祁连山中东段主要活动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古地震活动以及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复发间隔入手,通过对强震复发间隔与平均复发间隔的比值(T/Ta)的数学处理,建立了区域强震复发所遵循的概率模型,并对未来强震的复发可能性和强震发生地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地区未来最有可能的强震发生地点是老虎山-毛毛山断裂带的毛毛山-金强河段。  相似文献   

6.
水利水电工程强震监测和强震监测仪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强震监测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国内外强震监测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强震安全监测的进展与现状,介绍了强震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特性及目前国内强震仪研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成果.介绍了水电工程领域强震监测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展望了强震监测工作在我国水电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滇东地区强震幕式活动与强震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登 《地震研究》1997,20(4):365-372
滇东地区的强震活动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已为众多的地震学的研究所证实,但进入第Ⅴ幕第5个强震活动时段后,仅发生了1次6.3级地震,从而改变了本世纪以来前4个强震活动时段的强震活动次数(最少2次)与强度,这就经起人们的关注,是否再次发生比6.3级更大的强震?一直困扰着人们。所以许多学提出不同的认为企图解释这一问题。作就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看法并对滇东地区的强震活动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数字强震观测网是我国第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强震观测网,是上海市“九五”期间建设完成的,它由3部分组成;地面观测网,结构观测网和深井强震观测系统,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本文详细介绍该强震网的整个概况。功能及取得的部分观测成果。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强震构造条件及未来强震危险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构造条件的研究发现,这条断裂带的强震构造条件不仅与所处的区域地壳运动状况有关,而且与该活动断裂带的规模、形态,断裂带的构造组合及断裂带的运动条件等密切相关。在研究了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构造条件的基础上,还沿断裂带划出了三个未来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我国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历史,介绍了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现状、特点和监测技术,以及大坝地震安全报警和强震观测记录的应用,对今后水工结构强震观测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炳乾 《内陆地震》1992,6(2):131-137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强震活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青藏强震区、南北强震带和北疆强震区强震活动的相互关联程度较强;华北强震区的强震活动与其他强震区的关系较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相关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安达曼弧段强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的活动特征,从强震的空间分布格局、板块边界动力学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面讨论了两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区强震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近期安达曼弧段强震活跃态势将会对大陆西部未来1年及稍长时段的强震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范家参  费维水 《地震研究》1996,19(1):95-118
本文用具有非线性Rayleigh阻尼的断裂动力学的控制方程组或方程来研究水平强震地面运动或垂直强震地面运动,并得出其解析解,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本文得出的结果与任意选择的两个强震记录是很相似的。  相似文献   

14.
龙思胜 《中国地震》2005,21(1):70-83
以《全国小震目录》(1965年1月1日~2002年lO月31日)和《四川地震台网快报目录》(2002年11月1日~2003年9月30日)为基础资料,研究了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性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单断裂强震区”和“多断裂强震区”概念。发现川滇地区主要单断裂强震区在发生一些强震之后,已经陆续进入地震平静时段,近期发生强震的能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滇西南”、“龙陵-腾冲”、“丽江-武定”地区分别在较短时段内发生多次强震,表明这几个多断裂强震区陆续进入活跃时段,成为1984年以来川滇地区的地震主体活动区域。多断裂强震区具有区内中小断裂汇集、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时段多次出现、在同一活跃时段内又具有活跃小段与小段间距的小段组合形式等特征。对已有的和可能新生的多断裂强震区进行早期判定,以及对活跃时段、小段组合进行动态跟踪,对于川滇地区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和任务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强震观测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发展我国强震观测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黄圣睦  董瑞英 《地震研究》1997,20(2):157-169
以中国大陆三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强震对比证实,在各种相近重复周期中存在的五六十年的优势周期,1981-1994年发生的46次强震,其中有38次大五六十前(即1930-1943年期间)都曾相近重复发生过强震,其他8次强震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西藏无重复发震记录,可能与三四十年代该区强震记录不全有关,按现有的资料上述两时段内50年相近重复震率达80%,本在讨论了震强相近重复的基本特征的差异性后认为,强震  相似文献   

17.
王筱荣  王琼 《华南地震》2002,22(3):39-43
分析了昆仑构造带的强震活动后认为,昆仑地震带强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轮回性、等间距性及由西向东的迁移特点;昆仑地震带强震震级西弱东强,而强震发震频次西高东低;西昆仑构造带帕米尔结点的强震活动对大陆地震活跃幕有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姜秀娥  张国民 《地震》1994,(5):53-58
根据位错量与地震应变能的关系及岩石不均匀脆性材料在受力后小破裂增加的特点,本文对华北这一相对完整块体的强震、强震丛、中强地震的活动参数与发震时间间隔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强震重复性的非线性简化模式,对强震丛之前中强地震的时间分布入物理力学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两个具体问题:①如何估计地震活动高潮时段开始时间;②高潮时段强震规模与结构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强震时空相关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提出时空比例系数fts,从而引入时空距离这一概念,并因此将地震事件的时空属性耦合在一起.借助时空距离概念,对华北地区公元1500年以来的强震对进行了时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fts取10km/a时,强震对沿时空距离轴大致分为两类:时空距离小于140km的强震对彼此具有一定成因关系;而相距280km以上的强震则为互相独立的地震事件.该特征可为华北地区强震迁移规律的总结以及趋势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震能量、振幅与周期的关系,由震源性质决定,因而其相关程度可作为强震类型划分的指标.初步将强震划分为主余震、双主震和强震群型3类.同类型强震在震源性质定量指标上有相似性,且有一定重复性.它们可为后续强震预测提供依据.从1988~1997 年50多例CDSN宽频带(BPZ波)强震记录中,分析得出的后续强震预测参考指标,对分型预测法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