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资源导刊(河南)》2017,(5)
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每每提起太行山,都会让我想起《愚公移山》里的这句话。年过四十的我领略过"五岳"的壮美,却没有登过太行,总有些许遗憾。丁酉暮春,有幸到南太行万仙山一览,得偿夙愿。在景区门口换乘景区大巴,向太行深处进发。路面变得崎岖不平,弯道急转。大巴司机的车技极 相似文献
6.
吴和政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6,(4):36-37
正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因沟中有许多钙化的彩池,随着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照射角度变化变幻出五彩的颜色,黄龙被誉为"人间瑶池"。黄龙主景区位于岷山的主峰、终年积雪的雪宝顶下,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造就黄龙主景,钙华景观,类型齐 相似文献
7.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0,(4)
前不久,英国理查德·奇科奈尔博士发明的雷达地下探测器在美国纽约博览会上引起轰动。这种雷达地下探测器在外观上与修剪草坪的割草机相似,在探测器扶手的前端安置了一台电视机。利用这台精密的雷达装置可探查地下埋藏物并将其显示在电视机屏幕上。在纽约的博览会上,该探测器精确地显示出了地下管道网的分布状况。据奇科奈尔博士介绍,他的雷达地下探测器已通过多次试验,其准确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9.
辽宁是一片富庶的大地,以工业文明悠久而名闻遐迩。人们习惯上称她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这种比喻凸显了辽宁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盛名之下掩盖了她的另一面:土地膏腴,山川神秀,厚重的人文情怀和友爱亲和自然的古朴民风。辽宁的地质地貌呈东西山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出无以计数的词汇.有这样一个词,叫"鬼门关",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缘何?因为其撼心慑魄!言"凶险"、"危殆"、"惊悚",无出其右者.透过它,甚至还能映射出中国人的生死观,以及对生命的认知角度. 相似文献
11.
《嘹望东方周刊》编辑部 《国土资源》2017,(2)
<正>2016年10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这使得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城"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星罗棋布的城市地下管线,就像是埋在城市"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承载着一个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基础服务输送:从城市地面到地下9米,是电力电缆、水管、燃气管、信号电缆等与居民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管线;地下9米 相似文献
12.
<正>从1987年新中国土地第一拍到土地市场的蓬勃发展,从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到目前建成2750处自然保护区,从1985年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到2004年北极科考站建立,从1960年第一代全国1:100万地形图测绘完成到第一代1:1.25万、1:5万、1:10万地形图基本测绘完成……穿越70年的时光隧道,"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记录下了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高光时刻和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13.
曹章庆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30(5)
《人间词》所表现出来的执着精神既坚定又充满迷惘苦痛,是一种知其虚无而为之悲剧性精神,它体现了王国维对理想事业的高远追求和对人间世态的悲悯情怀。这种执着精神的艺术表现,既体现在作者对崇高和生气盎然意象的整体象征创构上,也体现在作者对局部事物的深细写实描写中。 相似文献
14.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曾引无数英雄为自由而竞折腰. 自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一直在为追求自由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16.
18.
19.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1996,(1)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北京市地下管网图形数据库系统》,是北京市"八.五" 重点攻关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1995年底基本完成了项目的任务和目标。系统包括地下管网子系统、地形图子系统、规划道路子系统、规划拨地子系统、控制网子系统和综合用户管理与服务等。该系统输入综合地下管网信息种类22种,总长度3200公里,坐标点数87200个,是一个较完整的地下管网图形数据库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尺度上,地下水流的路径存在跨越地表分水岭的可能性,从而形成跨流域地下水循环,影响流域之间的水文关系和溶质输送过程。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近20年来国内外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跟踪分析,从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和影响评估3个角度总结现有的研究进展。在水动力学形成机理方面,已经从理论上确定了地表分水岭、潜水面最高点和地下水流系统分水点之间的偏离特征,为划分河流之间的多种跨流域地下水循环路径提供了依据。在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识别方面,一系列实际流域的案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包括水均衡法、流域水文模型和水文地球化学端元混合模型等,证实了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存在性,甚至评估出其循环通量,深化了流域水量平衡关系的认识。研究表明流域地理位置、形态尺寸、气候背景和地质构造等条件都会影响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发生及通量。在影响评价方面,初步发现跨流域地下水循环对水文要素的气候敏感性、Budyko模式状态参数及碳源碳汇形成有重要影响,忽略其作用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目前,科学界对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及其物质输送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