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地下水水位年际、年内动态及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秦皇岛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确定地下水动态的类型:降水入渗—开采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地下水水位下降所引发的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应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控系统、调整优化机井布局、寻找替代水源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等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以期实现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郭青松 《城市地质》2005,17(3):23-28
密云县平原区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之一。本文在分析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均衡原理对其进行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军 《地下水》2022,(3):61-62+162
通过收集分析2000-2016年泰安市平原区降雨资料和地下水位统计资料,计算出泰安市平原区多年逐月平均埋深和降雨量,并对2020年泰安市平原区降雨量和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对比历年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制作泰安市降雨量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图,分析降雨量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分析多年来泰安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趋势,提出降雨量和地下水位呈正相关的变化趋势,建议根据雨量和埋深变化建立预警机制,以指导泰安市平原区地下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为规范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勘查、评价和研究内容及程序,以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为例,运用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法,针对应急水源地的供水特征和生态环境约束,总结了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址原则,探讨了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研究内容和研究步骤,提出了地下水应急开采量概念。通过研究查明了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应急水源地位置; 建立了地下水流模型; 以地质环境为约束,以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条件,评价了应急开采量和地下水资源恢复能力。对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研究表明,该水源地距离现有水源地较远,水文地质条件、补给条件和水质较好,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应急开采量约9×104 m3/d,停采后地下水资源恢复能力较好。研究成果对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勘查和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全面分析清丰县地下水各含水层纽特征,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化学特征等。为该地区地下水的开发规划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地下水》2016,(2)
随着乌苏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对水资源的需求,使得乌苏市农灌用水紧缺,特别是季节性供需水矛盾十分突出,为提高本项目区供水保证率,本次利用乌苏市平原区已有的水井和地质勘察资料及卫片等前人工作成果,综合研究乌苏市地下水形成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等条件,分析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得到项目区含水层富水性分布。结果表明:含水层为单一结构的潜水含水层,富水性极强,含水层逐步形成多层结构含水层即上部潜水含水层、下部承压含水层,富水性逐渐变弱。  相似文献   

8.
杨玉春 《城市地质》2011,6(4):26-30
基于2008年枯水期地下水采样数据共计65个样本点,对水质组分进行了分层统计,并进行了地下水质量评价。此外,开展了TDS、Ca2+、NO3-和硬度与取样深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垂向上,延庆盆地地下水由浅到深,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好;横向上,上游地下水水质好于中游,中游好于下游;深层地下水已经出现较差和极差点。  相似文献   

9.
闵维康  张敏  刘沛 《地下水》2022,(5):72-76
德阳市平原区是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其中地下水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为此分析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离子时空分布特征对保护当地地下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运用统计学、Piper三线图、克里金插值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1)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HCO3·SO4-Ca、HCO3·SO4-Ca·Mg为主;2)各大离子浓度含量基本上与地下水流向相一致,呈现由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升高趋势,TDS、总硬度、铁、锰硝酸盐空间分布与工农养殖业发展呈现相关性;3)1993-2012年间总硬度、TDS指标从2001年后呈下降趋势,氯、锰呈整体逐渐上升的趋势,硝酸根和铁含量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0.
崔红英  崔炳玉 《地下水》2008,30(5):32-33
根据忻定盆地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对于忻定盆地区各县分别进行了地下水特征研究,包括降水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蓄变量的变化。总结出了多年的变化规律,对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水源热泵的应用,宏观上未充分考虑地下水水源地的分布,微观上未注重应用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回灌率低造成了水资源浪费。本文针对北京平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以浅层含水层导水系数、有效导水系数、地下水中的铁和总硬度为评价因子,以水源地保护区及补给区、地面沉降中心区为约束因子,利用叠加分析技术,将平原区分为适宜发展区、较适宜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为水源热泵的理性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e West Kunlun ore-forming bel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north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It situated between the Paleo-Asian Tectonic Domain and Tethyan Tectonic Domain.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iant tectonic belt in central China (the Kunlun-Qilian-Qinling Tectonic Belt or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Many known ore-forming belts such as the Kunlun-Qilian Qinling ore-forming zone, Sanjiang (or Three river) ore-forming zone, Central Asian ore-forming zone, etc. pass through the West Kunlun area. Three ore-forming zones and seven ore-forming subzones were classified, and eighteen mineralization areas were mark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West Kunlun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 for finding out large and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相似文献   

13.
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传宁  宗先国  张利红  刘向东 《地下水》2006,28(1):44-45,50
本文根据抽水试验取得的数据,分别采用稳定流公式法、降深-距离配线法、漏斗疏干法和直线解析法四种方法,计算了黄河侧渗补给浅层地下水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最后对试验成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确定了各项水文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14.
郑继天  李小杰  关晓琳 《探矿工程》2016,43(10):242-244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中,钻探冲洗液对含水层的淤堵和对出水量的影响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优质冲洗液的泥皮薄而韧,有利于洗井,洗井时间短。优质冲洗液在钻进过程中泥皮形成快,而不侵入含水层的空隙通道,固相扩散半径小,提高出水量,有利于对水文地质参数的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水文地质钻探冲洗液选择按照先后顺序可排列如下:低密度冲洗介质、无固相冲洗液、粗分散冲洗液、细分散冲洗液、清水。本文简要介绍了水文钻探冲洗液的要求、选型和性能指标控制,为使用和管理好水文地质钻探冲洗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京延庆白河堡地区后城组时代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火山岩样品的Rb Sr同位素分析结果 ,得到北京延庆白河堡地区后城组的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 6 2 8Ma ,误差为± 1 1 4Ma ( 1σ) ,或± 36 1Ma( 95%置信区间 ) ,M S W D 等于 2 98。结合其上下层位关系 ,白河堡地区后城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侏罗世Bathonian阶。北京延庆白河堡一带的后城组可能可以与髫髻山组对比  相似文献   

16.
孙明 《地下水》2007,29(2):5-9
平原区的水文计算在当前生态重建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仿雨试验,研究地面坡度小于 3‰的平原区降雨产流的特征,稳定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最大径流系数法"对平原降雨产流的计算原理,对非稳定及天然条件下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径流计算.结果表明:(1)对仿雨实验变雨强径流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相对误差平均为 6.43%;(2)对天然降雨过程的径流计算,计算实例结果误差为 5.9%和 10.9%.  相似文献   

17.
Marine strata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 a total depth of more than 8,000 m from the Upper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Six reservoir caprock units, named Z–∈2, ∈2–O, S, D–C, P and T1, can be identified with each epoch. The geology, stratigraphy, drilling, oil testing and other basic data as well as the measured inclusi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data in the study area are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marine petroliferous reservoirs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a.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the Jianghan Plain and reduce the risks by analyzing the key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marine strata. Our findings show that in the Lower Palaeozoic hydrocarbon reservoir,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ief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and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 was destroyed in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In the Lower Triassic–Carboniferous hydrocarbon reservoir,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ief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and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 suffered destruction from the Late Yanshanian to the Early Himalayanian.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the marine strata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a have been improved since the Late Himalayanian. However, because all source beds have missed the oil/gas generation fastigium and lost the capacity to generate secondary hydrocarbon, no re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 can be detected in the study area's marine strata. No industrially exploitable oil/gas reservoir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marine strata of Jianghan Plain area since exploration began in 1958.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petroliferous reservoirs in the marine strata have been completely destroyed, and that poor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the primary factor leading to unsuccessful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t is safely concluded that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marine strata of the study area is quite risky.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储水介质非均质性问题,采用了基于马尔柯夫地层序列分析的分布条件模拟方法,用转移概率矩阵的谱分析函数替代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利用协同指示克里格方法和条件模拟建立结构模型。以华北平原为例,论述了模拟结构建立过程及其在水流模型中的应用。通过对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分析比较,认为模拟结果能够客观反映整个研究区的沉积规律,以岩性赋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地解决储水介质非均质性问题。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该方法深入研究的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科学确定地下水水位变幅带的地学参数是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保定平原近40年来强烈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形成规模巨大的厚包气带层,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随着河湖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压采工作的推进,保定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回补水量与水位变化的定量关系成为超采治理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但水位回升条件下的计算中仍用表示释水过程的给水度参数将造成结果偏差,因此表述水位恢复过程的自由孔隙率参数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所在。文章基于保定平原区67个工程地质钻孔采样数据,确定水位变幅带的综合自由孔隙率,通过趋势分析和结果交叉验证方法遴选半变异函数模型,结合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未知点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结果显示:(1)保定平原区水位变幅带综合自由孔隙率的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为一阶趋势效应指数模型。数据具有强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变幅带空间位置、地层类型等结构性因素影响。(2)综合自由孔隙率分布表现为西南、西北为高值区,极值可达0.25,数值向中部及东部逐步降低,最小降至0.02。(3)与惯用给水度值进行对比,自由孔隙率值在南北部地区整体升高约0.03,约为惯用给水度的1.2倍。在中部地区降低了约0.06,变为惯用给水度值的一半左右。研究成果对南水北调受水区生态补水与水资源调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