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分析广西建国前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状况,提出解决资料信息化的措施和方法,为全国开展建国前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信息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1 气象档案与气象资料在概念上的区分气象档案是指天气观 (探 )测、天气预报和气象业务管理、气象科学研究中直接形成的 ,具有保存价值 ,并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 ,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 (包括图纸、照片、报表、文字材料、磁性材料 )。气象资料是为气象  相似文献   

3.
结合CMACast系统在气象台业务工作中的运行情况,利用编程的方法对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自动备份。  相似文献   

4.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是保障资料使用者正确研究分析天气、气候变化的基础,是提高资料的质量,保证资料发挥高效益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提供应用的资料符合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本文就如何做好地面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工作,特别是对人工观测项目之间的配合检查谈了工作中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档案数字化的角度,对气象记录电子档案组织的成套性、内容及软件的专业性、数据修改的动态性、信息载体的可分离性、气象信息的可操作性、寿命不如纸质档案7个方面的特点和气象记录电子文件的归档和保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对气象记录电子档案的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要求气象档案资料管理进一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使气象资料档案能够完全脱离行业封闭状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因为气象资料档案是人类长期观测大自然,总结大自然,寻找大自然变化轨迹的历史记录,所以充分利用气象资料档案,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气象资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的任务和要求。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气象资料档案工作作为气象部门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理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7.
北欧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安元 《气象科技》2003,31(5):314-320
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对气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如何进行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是气象资料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各国均不相同,北欧5国的合作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很好的代表性。简要介绍了北欧国家对实时和非实时气象资料进行质量控制的流程,所采用的方法、技术等。北欧气象资料从观测台站到资料中心经历了QC0、QCl、QC2和HQC 4个级别的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方法可分为单站质量控制和空间质量控制两大类,每类方法又分为不同的检查方案;质量控制标识根据用户对象的不同在北欧各国有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气象观测记录及其资料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使用需要得到用公认标准获得的数据。对此世界气象组织制定了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标准及其程序。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气象台站的建设,相应地建立了气象观测工作业务管理体制和气象观测质量管理的制度规定。我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地位后,我国的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管理开始与国际接轨,引入了国际统一标准及要求。在改革开放和气象科技现代化建设以来,使用大量高新技术和装备。近几年气象自动站大量投入运行,对各级气象业务管理和气象观测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刘晓 《河南气象》2003,(3):31-31
日本于 1 872年在北海道的函馆 ,开设了第一个气象观测所———函馆气候测量所 ,即现在的函馆海洋气象台。而东京的气象观测则始于 1 875年 6月 1日。之后 ,北海道开拓使、日本内务省的地理局和各府、县 (相当于中国的省、市自治区 )都逐渐创设了测候所进行天气观测 ,但观测和统计的方法因地而异 ,各不相同。到 1 886年 ,日本全国的 2 0个测候所才统一在同一时刻、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测。现在 ,日本的观测站达到了 1 50多个。早期 ,日本全国的气象测候所观测到的数据 ,都保存在叫做“原簿”的记录簿上。为了长期有效地保存观测数据 ,并且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各个时期的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规范涉及的观测时制、日界,观测项目及观测要素的变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规范的变化及其对资料的质量管理影响做了简要分析。本文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以及在气象业务科研中的应用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数据采集器通道误差是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误差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自动站各要素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其与温、湿、压、风等各气象要素传感器误差的合成构成了自动气象站误差。在稳定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利用高精度测量仪表,通过对多台CAWS600型采集器进行精确测量,得到自动站采集器各气象要素通道误差的校准数据。对温、湿、压、风等要素的自动测量系统(传感器和采集器)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误差等于传感器误差与采集器通道误差之和。此外,采集器各主要通道的误差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有10台采集器气温通道误差≤0.1℃,主要分布在-0.1~0.1℃,所占比例为77%;有3台采集器通道误差0.15℃而≤0.20℃,所占比例为23%。在600-1090 h Pa量程内,气压通道误差主要分布在-0.10~0.10 h Pa;风向、湿度通道误差较小,误差值相近,方向较一致,风向通道误差≤1°,湿度通道误差≤1%。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2002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自动观测站与人工观测站各气象要素资料的对比分析,找出自动站观测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之间的差异,为自动站沿续观测资料的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具体分析了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为后续气象档案的利用、查询等工作的开展打基础。  相似文献   

14.
广西历史地面气象资料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广西历史地面气象资料的质量评估,分析地面历史资料整体质量状况、疑误数据类别和原因,让用户在使用数据时有一个全局和客观定量的把握.同时,为确定进一步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气象实时资料传输中大量气象数据小文件的高时效传输需求,对其中的数据传输服务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基于实时网络状况的自适应数据传输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优化网络传输协议并使用文件压缩技术,通过获取网络传输线路上的实时参数,实时调整压缩参数和网络传输参数以优化传输性能。在自适应压缩时,通过试验分析和归纳,确立了气象数据小文件标准为文件小于50 KB;根据网络实时状况,设计了基于实时网络状况自适应调整压缩等级的算法。在自适应传输参数调优中,研究了TCP缓冲区大小和TCP并发连接数在GridFTP协议中的重要性,针对实时网络状况,分别设计了自适应调整TCP缓冲区大小和TCP并发连接数的算法,算法提升传输性能65%。对以上提出各自适应参数调整算法进行试验验证表明,融合压缩和网络传输的自适应调优方法能显著提升气象小数据文件的传输性能近500倍。  相似文献   

16.
部分地面要素历史基础气象资料质量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了解地面基础气象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资料质量,综合利用国家级和省级气象资料部门存储的1951—2009年247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气温、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7种要素信息化基础数据,检测并分析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存储的资料中均存在大量与实际观测数据不符的信息化问题,包括资料的替代问题、要素数据类似缺测问题以及数据录入错误等;还存在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保存的基准基本站资料不一致现象,包括资料序列长短不同、对外服务时提供自动还是人工观测数据不一致、更正不同步造成的数据不同等。该文针对上述资料问题给出了详细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有必要在此次数据质量检测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有历史月报数据文件中的所有要素观测值进行彻底检测与更正。  相似文献   

17.
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34  
刘小宁  任芝花 《气象科技》2005,33(3):199-203
为了促进我国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以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集,如GHCN、GDCN、ISH为例,概述了国外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技术的进展及新动态。研究表明: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仍是主要工具。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有更好的条件,使用自动控制和人机交互、气候背景资料和统计检验相结合的技术,并适当应用空间检验方法,来设计我国自动站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18.
自动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与审核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面气象探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程序处理数据技术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已由原来人工抄写、统计转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形成信息化资料;审核重点也转为对目测项目的合理性和数据质量分析、控制.文章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审核的全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同时对备注类别、格式、用语等的规范问题以及在审核、维护地...  相似文献   

19.
自动气象站综合探测网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简要介绍了我国地面气象观测中并存的两种类型自动气象站组网模式,分析了两种组网模式的产生背景、现状,以及两种组网模式在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网密度、自动化程度和观测精度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根据两种组网模式在2004年以来江西省的实际应用情况,对遇到的自动站资料综合应用、综合观测系统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建立综合探测网,利用多种探测资料同化形成气象再分析场,从而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预警监测提供服务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针对自动气象站安装在室外易遭雷击以及微电子装置的脆弱性,结合河南省自动气象站实际情况及设备的维护维修经验,探讨如何做好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