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抓住邢台地震不放的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邢台地震30周年,唐山地震20周年,笔者回顾了在邢台现场十多年工作中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切号召的体会和许多 重要指示的理解及所走过的科研里程及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诸多概念的提出和进展,都是在总理精神鼓舞下,强烈的责任感趋势下得到的。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     
编者按今年恰值唐山地震20周年、邢台地震30周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地震局与各级政府联合于7月28日前后,开展一次以“勿忘7·28唐山大震灾,努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为主题的广泛宣传活动。北京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区。北京曾遭受过1966年邢台地震、196...  相似文献   

3.
邢台地震的气象要素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邢台地震前后河北省数十年气象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发现邢台地震前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异常特征。大气压力、大气温 度显示出短临震兆信息,降水量呈现了中长期异常,浅层地温的震前异常升温特征则较为突出,文章汇总了邢台地震前各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黄剑涛 《华南地震》2010,30(Z1):4-5
<正>2010年,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喜迎亚运的欢乐当中,我省地震科技工作者也同时迎来了广东省地震学会30周年华诞。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以后,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  相似文献   

5.
邢台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其前兆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梅世蓉 《地震》1999,19(1):1-10
根据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测深成果,提出了邢台地震孕育发生的概念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分析了邢台地震前震区应力分布图像与发展过程、结合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邢台地震的成核过程,进而讨论了邢台地震的直接前震,地形变,地下水位三项主要前兆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任重道远的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在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地震预报的课题。1958年,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以郭增建为首的的科研人员组成了“地震预报考查队”,赴甘肃和宁夏地区收集、了解1920年海原大地震大量的宏观前兆及地质条件等资料,奏响了我国现代地震预测研究的序曲。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造成人民生产财产巨大损失的破坏性地震。当天周恩来总理赶到邢台,并来到地震工作者中间,他说:“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  相似文献   

7.
邢台唐山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地温演变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唐山、邢台2次大震前地温的异常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述,以探讨利用地温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邢台强震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孕震条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家茹  祁学钟 《地震地质》1994,16(4):319-328
在邢台地震区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得出了6条深部构造剖面图,其中包括3条NW向和3条NE向剖面,同时也得出了地壳内G、C和M3个主要深部界面的埋深分布图以及地壳内波速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邢台强震发生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深部孕震条件  相似文献   

9.
根据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从整体活动的观点出发,对30多a的地震活动演变特点研究后,认为1966年到1976年华北地区发生的4次Ms≥7.0地震是一组时间相随有序、空间成带有节而且相互关连的一个大系统的整体链式大活动。并由此而提出了对今后地震活动的粗浅看法,认为由邢台、渤海、海城、唐山4大地震围限的主活动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于重复同级大地震,而且受影响所及的山西地震带、华北块体北缘  相似文献   

10.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的深总结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震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过程,邢台地震区的学位可结构和介质结构;(1)中、下地壳内分布有北东向高角度深断裂、深断裂两则出现明显的波速比异常。(2)中地壳有低速高层和密度不均匀异常。(3)上地壳底部有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强震活动期间地震位置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给出了一系列反映邢台地震序列强震孕育、破裂、应力场调整及地震构造的立体图象。进一步探讨了震区地壳介质中存在的障碍体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认为这种震区介质的非均匀构造所导致的邢台地震的破裂是一个沿北北东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发展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几个六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以及强震期后出现的中强余震两头跳现象。本文还对六级以上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与已有结果作了对比,还考察了强震活动期间震源深度随时间变化与大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邢台地震断层运动特征反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洁  宋惠珍 《地震地质》1999,21(3):229-237
依据地形变测量资料,采用不均匀位错反演方法,建立邢台地区两个不同的断层模型,分别计算了 1966 年邢台地震时 3 月8 日6.8 级地震、3 月22 日6.7 级和 7.2 级地震及整个震群过程断层产生的不均匀错动量,并对结果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后的异常进行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7.2级主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本文在归纳邢台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可能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邢台余震频度增高及以后发生的华北强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泽皋 《地震学报》1979,1(2):150-153
本文就1966年邢台地震的余震频度的增高出现于华北诸大震之前的事实, 讨论了余震活动区可以作为监视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减情况的“窗口”, 邢台余震频度增高可以作为华北地区大震活动的前兆.   相似文献   

15.
邢台地震区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与深部构造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邢台7-2 级和6-8 级地震震中区的浅层和超浅层地震勘探结果,查明了震中区浅部铲形断裂的性质及活动年代,认为新河断裂(F1) 自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它不是发震断裂。另外,结合该区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讨论了震中区的深浅部构造形态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了发震断裂应为震源之下的高倾角超壳断裂①。邢台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幔岩浆的上侵作用产生附加应力场,并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使该断裂重新活动,引发了邢台地震,并引起浅部断层及地表物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邢台及邻区永年台应力的计算和对余震、余震频度关系的分析,表明邢台强烈地震发生后,震中区应力稍小于外区应力;应力的变化和余震频度、强余震关系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林邦慧  胡小幸 《地震学报》1990,12(4):348-356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象.研究结果表明: (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份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后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象.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至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象. 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用三性法按华北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邢台大震的发生年份。三性是指周期性、倍周期性和每个周期的黄金分割性。用异年倍九法讨论了邢台大震的发生日期。异年倍九是指某地区某季节内历史大震的发生日期与后来地震发生的日期其差值呈倍九天关系。因为现在单一解的地震预报还很困难,所以三性法和异年倍九法所预测的年份和日期是若干个固定的时间,对此应采取“不断拦截”的预测战略。  相似文献   

19.
罗灼礼  程万正 《地震学报》1981,3(4):351-360
本文推导了各类点源和线源(压性、张性、压扭性、张扭性、单力偶和双力偶)的理论地震位移场公式, 讨论了板内地震的震源力学性质.根据实测地震位移场、建筑物破坏和倒塌的优势方向等近场资料与理论结果对比, 作者认为, 1966年邢台地震震源机制符合于张性断裂的模型;1966年东川地震震源机制符合于压扭性断裂的模型.根据理论公式和实际位移资料, 给出了邢台地震的地震矩 M0为6.51026达因厘米, 应力降△为39巴.最后指出大地震的震源力学机制反映了该区域长期构造应力作用的状态, 认为双力偶(剪切位错)不一定是板内地震震源机制的最合适的、唯一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