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985年1月7—1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工程科学讨论会。会议代表70余人,提出论文40多篇,除中美日的科学家外,还邀请了意大利和奥地利的专家参加。这次会议共有四个专题: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洪水及台风。 会议除涉及上述四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分布外,还涉及到预防、减轻这些灾害的工程措施特点、结构及新材料等方面。 我所有四名代表参加了滑坡和泥石流专题组,并在会上宣读了两篇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论文。 在会上各专题组充分讨论了继续合作的必要性和办法。以第二专题为例,通过三方科学家的讨论、协商,计划  相似文献   

2.
1982年11月22—27日在兰州举行了甘肃泥石流学术讨论会。会议由甘肃泥石流研究会(即原甘肃泥石流研究联络组)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105人,来自全国13个省区市,代表57个单位。会议共收到论文60篇,内容含泥石流基本性质、泥石流沉积环境,泥石流防治经验,泥石流基本理论和泥石流模型试验等。在会上放映了三部泥石流资料影片(其中之一是1982年刚摄制的《宝成铁路北段泥石流及其治理》样片)和一些泥石流考察和研究的幻灯片。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理联合会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是研究工业地理的专业委员会,1992年夏在华盛顿国际地理大会上成立.其前身是工业变化委员会(1984—1992)和工业系统委员会(1976—1983).自1984年中科院地理所李文彦先生第一次应邀参加该学术团体的会议以来,我国工业地理学者李文彦、陆大道、李小建、庞效民、曹勇等人曾先后参加了在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美国举行的历次学术讨论会.李文彦先生曾任工业变化委员会常务委员,王缉慈被任命为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1993—1996)常务委员.1993年学术讨论会于7月2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仪是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成立之后举行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参加者来自24个国家,共80人左右.我国代表北京大学王缉慈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于振汉、李为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提交论文35篇,宣读33篇.  相似文献   

4.
1934年8月4—14日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环境开发署(UNEP)举行了国际岩石圈保护计划第二阶段工作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苏联学者提出的《地质与环境》这一专著的编写提纲和计划。与会者共55人,其中苏联39人,联邦德国、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各2人,英国、荷兰、匈牙利、瑞典和中国各1人,UNESCO官员和UNEP官员各2人,等等。苏联地质保矿部部长E.A.科兹洛夫斯基、苏联科学院副院长A.T.雅申,UNESCO地学司主席V.塞布拉瓦(捷克斯洛伐克)、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成都地质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学院、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研究会、四川省地理学会骨坡专业委员会、陕西地质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和陕西土木建筑学会滑坡防治委员会等联合举办的1987年全国滑坡学术讨论会,于10月21—25日在成都召开。与会者有240余位,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49个单位;此外还有20位日本滑坡学者。  相似文献   

6.
保继刚 《地理研究》1990,9(1):98-99
由中山大学地理系和美因茲大学地理系联合主办的“中国——联邦德国地理学发展与地理教育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9日—13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学强教授、联邦德国美因玆大学地理系主任多姆尔斯教授(Manfred Domroes)主持了会议,来自联邦德国、荷兰以及香港和国内37个单位的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末,由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全川泥石流综合防治的管理、统筹和协调工作以来,又一个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雅安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通过验收。 1984年4月19—23日,我部在雅安市举行的四川省雅安陆王沟、干溪沟泥石流(简称雅安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鉴定验收会议上,验收了雅安泥石流治理工点,这是四川泥石流治理的又一个好榜样,因为该工点的治理原则可行,工程质量好,效益明显,治理结果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在此之前的1983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南坪县召开的四川省泥石流防治及学术交流现场会议(简称南坪现场会议)上,验收了南坪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点,它已为四川泥石流治理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委托,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主持,于1984年9月5日至18日举行了土地沙漠化综合整治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澳大利亚、埃及、西德、印度、荷兰、巴基斯坦、美国、苏联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2位外国学者和中国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的15位学者,共27人。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5篇。讨论会采取室内讨论和野外考察结合进行。 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27位中外学者中大部分从事科研和生产,是在国内有一定声誉的科学家或专家(苏联的哈林从六十年代开始就从事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遥感制图的研究)。并  相似文献   

9.
2016年7月6日凌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玉赛斯(六村)发生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灾害,造成36人死亡、6人失踪、7户民房被完全毁坏,其余数十间房屋和大量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现场调查研究表明:(1)此次灾害性泥石流形成过程为:降雨→土质滑坡→滑坡堰塞坝→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2)9#土质滑坡堰塞坝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溃决,溃口洪峰流量达977.8 m~3/s,形成堰塞坝溃决型泥石流,致使1#土质滑坡堰塞坝发生串联溃决,其溃决洪峰流量为459.2 m~3/s;(3)泥石流断面流速为4.51-6.51 m/s,断面流量为443.2-524.7 m~3/s,泥石流堆积扇最大长度283.9 m,最大宽度234.3 m。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于1985年9月15日-2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行。会议由英国地貌学研究会、皇家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等21个单位给予赞助和支持。这次有50多个国家、700余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共展出论文714篇,其中英国占18%,中国占12%,美国占11%、加拿大占6%、法国古5%、苏联占4%、澳、意、印、日诸国各占3%,其他国家共占36%。我国出席会议者共34人。  相似文献   

11.
1991年泥石流及洪水灾害防御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三次全国泥石流学术讨论会,在当年10月14日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交通大学峋眉分校科技交流中心开幕。与会者共129人(其中国外学者18人)。会议经过三天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二天工程参观后,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由中国铁道学会、国际泥沙培训研究中心、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和成都铁路局联合主办,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交流中心、部分铁路的局、院校的支持。铁道部总工程师沈之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虞文高到会致词。铁道部原副部长廖诗权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学术讨论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10月17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这是在新长征进军号中我国环境遥感科技界的一次盛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95人、列席代表50余人,他们当中有的专门从事遥感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有的来自地质、地理、海洋、农林、测绘、水文等遥感技术应用单位,还有情报、科普、出版等单位。  相似文献   

13.
首届全国泥石流、滑坡防治学术会议,于1993年9月14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由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云南省科委、云南省计委组织,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省计委国土办、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主办。出席会议的84名代表分别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及11个省、市(北京、云南、四川、陕西、青海、河北、辽宁、山西、甘肃、江西、台湾等)的53个单位,其中有我国老一辈的泥石流、滑坡专家、水土保持专家、水利工程专家和管理专家,也有一大批年轻泥石流、滑坡专业学者和来自滑坡、泥石流防治实践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与管理干部;日本的滑坡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学术讨论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10月17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这是在新长征进军号中我国环境遥感科技界的一次盛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95人、列席代表50余人,他们当中有的专门从事遥感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有的来自地质、地理、海洋、农林、测绘、水文等遥感技术应用单位,还有情报、科普、出版等单位。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持的全国泥石流防治经验交流会,于1981年11月17日至23日在云南省东川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85个单位的地学专家、水文泥沙专家、工矿交通方面的工程技术专家和泥石流专业研究人员100多人。会议  相似文献   

16.
应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邀请,以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所长王树基为首的科学家代表团一行四人(刘兴文、朱德祥、乌尔坤别克),于1989年3月13日至3月24日,到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进行了友好访问,商谈了所际间的科学合作问题。在苏期间,受到当地人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泥炭学会(IPS)第四和第二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21日至25日在苏联明斯克举行。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泥炭的性质及其利用前景。参加会议的有奥地利、加拿大、中国、捷克、英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芬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爱尔兰、荷兰、挪威、波兰、瑞典等128位科学家和泥炭工作者以及苏联代表148人。国际泥炭学会第四专业委员会的讨论内容是:泥炭和腐泥的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特性;生理活性物质;生长刺激素;医药制剂及有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第二专业委员会讨论内容是:为了工业、农业以及园艺等目的,关于泥炭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城市地貌研究会筹委会(挂靠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地貌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24日至28日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城建、环境监测、国土、勘擦设计等部门25个单位的4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专著和论文集6部,论文及论文摘要40余篇。会上宣读论文20篇。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世界地理学术交流会议于1981年9月11—16日在厦门举行,出席代表近70名,来自全国44个单位(除高等院校地理系及世界地理研究机构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外,还有相邻学科的世界地区研究所的同志们),提交论文约70篇。会议交流了从1978年春第二次世界地理学术交流与工作会议以来各单位世界地理工作的情况,着重就世界地理如1981年10月5日至10日在西德的曼海姆举行了德国第43届地理年会。这一届刚好是德国地理年会100周年纪念日,所以非常隆重,内容也十分丰富。参加会议有来自奥、美、比、丹、法、日、希、意、挪、瑞士及土耳其的地理学家达1,650余人。在西德学习进修的三位中国地理科研工作者也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在曼海姆的木扎尔特大厅举行,西德总统和有关部、州的领导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20.
新疆巩留县博图沟泥石流灾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1年6月7日凌晨1时许(北京夏令时),伊犁地区巩留县东买里乡吉尔尕朗河南岸支流——博图沟发生了40年一遇的暴雨——滑坡泥石流。发生过程约21分钟,造成24人死亡,淹没9顶毡房、一部汽车、一台拖拉机和1 000多头牲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次伤亡人数最多,损失惨重的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