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766524、FJ766525)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 lla ictaluri)。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养殖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病变特征,慢性型表现为头顶出血,发红与溃疡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分离自湖南湘潭地区人工养殖的患“红头病”的黄颡鱼体内的2株细菌(即HN004和HN005)进行了鉴定,发现它们的生理生化特征完全相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接触酶阳性、吲哚阳性、H2S阳性;氧化酶阴性、V.P测定为阴性,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表型特征非常相似。为进一步确定2株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菌株的序列完全一致,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9.0%。综合上述结果,2菌株可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相似文献   

3.
利用2株黄颡鱼"红头病"病原菌——鲶爱德华氏菌的灭活疫苗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技术对多克隆抗体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获得多抗效价分别为1∶215和1∶214,2株病原菌之间存在很强的交叉反应,且2种多抗均与鲶爱德华氏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火神弧菌、河流弧菌、创伤弧菌标准菌株存在交叉反应,与粪肠球菌、大肠杆菌、酿脓链球菌、海豚链球菌、杀鲑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均无交叉反应。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2株病原菌的主要抗原决定簇相同,分子量分别为61.1,46.6,41.3,28.8和19 kDa。本实验得到了黄颡鱼"红头病"致病菌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可以作为初步筛选"红头病"病原菌的工具,为建立快速有效的疾病监测方法和进一步的免疫学防病研究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患腹水病大菱鲆和褐牙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作用强的病原菌FS1和FS2,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为腹水症的致病菌。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FS1和菌株FS2分别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菌株FS116SrRNA基因序列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达99%;菌株FS2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等的同源性均达99%。为最终确定菌株FS2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其HSP60基因序列,进行网上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菌株FS2与溶藻弧菌的同源性达99%,而与其他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1%。这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或分别感染均可造成养殖鲆鱼腹水病。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舟山海域网箱养殖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暴发的以体表溃疡、眼球溃烂、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因, 对患病小黄鱼体表溃疡处和结节病灶处采集组织样本, 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 通过分离、纯化到同一优势菌株ZHNK21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菌株ZHNK2101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表明, 该菌株可以感染小黄鱼并引起和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 半致死浓度LD50为7.28×104 CFU/尾。另外,该病株会引起小黄鱼鳃、肝、肾和脾脏发生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鳃丝紊乱,肝脏、肾脏、脾脏组织细胞纤维化形成病理性结节。试验首次报道了小黄鱼感染鰤鱼诺卡氏菌的病例, 并从理化特性、药敏试验、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小黄鱼养殖过程中由鰤鱼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 旋游, 体表出血, 腹部膨大, 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 肝、脾与肾肿大, 出血; 病理组织学上, 感染后8—12h, 肝细胞空泡变性和间质性肾炎; 24h后肝出现局灶性坏死, 肾小管上皮变性和更严重的间质性肾炎, 脾出血和淋巴细胞坏死; 48h 后, 肝、脾、肾坏死更严重, 致感染鱼死亡。感 染后8h, 在肝脏检测到病原菌阳性信号, 12h 后, 在肝、肾、脾中检出阳性信号, 48h 后, 在肝、肾、脾、心、脑、鳃、肠道等都检出阳性信号, 表明爱德华氏菌腹腔注射感染黄颡鱼首先侵袭肝、肾、脾, 然后是心脏、脑、鳃、胃肠等。  相似文献   

7.
养殖大菱鲆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从患腹水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肝和腹水中分离得到优势菌株CW-7,人工感染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幼苗有较强的致病性,腹腔注射1.4×103cfu/尾,即可引起感染鱼100%的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病原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直杆状(0.4~0.8)×(0.6~2.0)μm,周生鞭毛运动,氧化酶阴性,兼性厌氧菌,兼具葡萄糖氧化和发酵(O/F)2种代谢途径,其生理生化特征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一致;对该菌的16SrDNA序列克隆、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了序列对比分析,结果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序列高度一致(99.92%),进化树分析表明属于同一类群,确定该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等14种抗生素敏感,而对青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等14种药物均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及下游免疫分子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机体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RT-PCR及RACE法获得瓦氏黄颡鱼TLR2全长c DNA(2611bp),编码789个氨基酸残基,含有10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eucine Rich Repeat,LRR)和Toll/IL-1R(Toll/IL-1 Receptor Domain,TIR)同源区结构域,属I型跨膜受体。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瓦氏黄颡鱼TLR2 c DNA与斑点叉尾、鲤及虹鳟的同源性分别为78%、62%及4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TLR2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q RT-PCR分析表明,TLR2 m RNA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头肾和脾脏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显著上调瓦氏黄颡鱼肝脏、头肾及脾脏中TLR2 m RNA表达(P0.05),分别在24h、48h及12h达到最大值。头肾中的TLR 2信号通路下游的髓样分化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8、核转录因子kappa 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 RNA均显著上升(P0.05),分别在24h、12h、48h,48h和48h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激活了TLR2信号通路,通过上调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本研究表明,TLR2在瓦氏黄颡鱼抵御嗜水气单胞菌侵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湖南常德某养殖场死亡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肝脏、肾脏、腹水及血水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zy02。对该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D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D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经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zy02株为中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的半致死浓度为3.89×106CFU/mL。菌株zy02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磺胺异噁唑、克林霉素及利福平等5种药物耐药。本研究为斑点叉尾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斐  彭淇  吴彬  谭亦珍  杨芳  冯健 《海洋与湖沼》2014,45(4):879-885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1组等蛋白质(42.6%)、等能量(18.5MJ/kg)的实用试验日粮,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100、200mg/kg叶黄素和25、50、100mg/kg叶黄素与25、50mg/kg角黄素,对照组为野生瓦氏黄颡鱼。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60d),试验3、8、9日粮组(添加50mg/kg叶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鱼体体色与对照组鱼(野生瓦氏黄颡鱼)体色相似,试验3、8、9组鱼皮肤中叶黄素含量与对照组鱼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认为,在日粮中添加叶黄素对瓦氏黄颡鱼的着色效果明显较角黄素好,是养殖瓦氏黄颡鱼饲料的适宜添加色素。在瓦氏黄颡鱼的饲料中叶黄素的建议添加量为50mg/kg。  相似文献   

11.
大黄鱼病原副溶血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点种法从大黄鱼肠道优势菌群中筛选出104株病原性副溶血弧菌的拮抗菌,进一步研究拮抗效果最好的11株拮抗菌的抗菌谱和生长曲线,其中NAC平板上筛选的4株拮抗菌的抗菌范围较广,锰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筛选的3株拮抗菌具有生长优势。用BIOLOG板测定了抗菌谱较广、有一定生长优势3株拮抗菌(R22,Y58和J312)的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的碳源谱都比较广,都能利用糖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而且与鱼类营养的竞争较小。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与R22,Y58,J312同源性达99%以上的菌株分别来自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进一步对R22,J312和Y58三株拮抗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R22为溶藻弧菌,J312为荧光假单胞菌,但Y58的种属未能得到确认。所得到的3株拮抗菌R22,Y58,J312在拮抗病原菌、抗菌谱、生长特性和营养利用等方面都初步满足益生菌的筛选条件,有待进一步检测其安全性和实用效果以便能够成为能实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2.
从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患病鱼体中分离出一种寄生纤毛虫, 通过活体观察、碳酸银法染色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 初步鉴定为弗州拟尾丝虫相似种(Parauronema cf. virginianum Thompson, 1967)。同时对其18S rDNA 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中国对虾弧菌病原菌──产气弧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Vib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色素,氧化酶呈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淀粉酶,明胶酶为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利用木糖,水杨苷,山梨醇发酵葡萄糖产气,利用柠檬酸盐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来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表型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可感染多种海水养殖动物发病,为研究不同菌株之间的表型差异性,作者对不同来源的25株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的溶血特性、生理生化特征、药物敏感性以及5种最敏感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5株菌株在TSB培养基上均为白色不透明圆形菌落,TCBS培养基上菌落显绿色,直径为1~2 mm,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2)25株菌对3%胰胨水、无盐胰胨水、葡萄糖、肌醇、3%NaCl、ONPG以及精氨酸双水解酶等22种生化反应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对于丙二酸盐、赖氨酸脱羧酶、尿素酶以及西蒙氏枸橼酸盐表现出明显差异;(3)所有菌株中仅有2株菌表现出β溶血,23株菌表现出α溶血;(4)25株菌对丁胺卡那、链霉素、复方新诺明、乙酰螺旋霉素以及苯唑青霉素5种抗生素均表现出耐药性;对萘啶酸、氟罗沙星、菌必治、头孢胺噻肟、盖伯斯林以及洛美沙星6种抗生素均表现敏感性;对恩诺沙星等27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5)5种抗生素的MIC检测结果表明,25株菌对萘啶酸以及环丙沙星的MIC基本一致,浓度分别是2.5~10μg/mL以及低于2.5μg/mL,对多粘菌素B、氧氟沙星以及洛美沙星3种抗生素差异较大。通过本研究证实不同来源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表型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态毒理学、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具白底板病典型症状濒死中华鳖内脏中分离获得的4株病原菌开展了以致病性、表型分析、分子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为内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株病原菌均具致病性,致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ZHYYZ-2、ZHYYZ-4、ZHYYZ-1、ZHYYZ-3;(2)4株病原菌均为呈短杆状、具溶血活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VITEK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和ATBExpression型细菌鉴定与药敏智能系统均显示为嗜水气单胞菌;(3)ZHYYZ-1、ZHYYZ-2、ZHYYZ-3、ZHYYZ-4的16Sr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460、1464、1466、1461,经Blast同源性检索表明它们所扩增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记的71株嗜水气单胞菌的相似性均为99%;(4)经PCR特异性检测,各实验菌均含有Aha、AHH、AerA和OMP。根据4株实验菌的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它们均为气单胞菌属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6.
采用点种法并以副溶血弧菌(Vp1.2164)和溶藻弧菌(Va-Y)为弧菌指示菌,对从健康的大黄鱼肠道内分离的115株细菌进行体外拮抗试验。并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抗菌谱测定,最后利用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拮抗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中筛选到3株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编号分别为X1402-1、X1108和X3914,且菌株X1402-1的抗菌作用最强,抗菌谱最广,21株病原指示菌中,对16株均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Vp-1.2164的抑菌直径最大,达到28.5mm,对Va-Y的抑菌直径为8.7mm;其次为菌株X1108和X3914,对两种指示弧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2.0mm、9.0mm和0mm、7.2mm。经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3株拮抗菌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的相似性均为99%。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3株拮抗菌分别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EU419918)、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 asputida(FJ440105)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Q988136)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为100.0%、97.5%、99.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X1402-1、X1108和X3914分别被确定为类产碱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从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脏和肾脏均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FF003),感染该菌后斑点叉尾表现为体表多处点状出血,特别是在下颌、腹壁、体侧处,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尤其是腹内膜和鳔内膜斑块状出血。该菌为非发酵型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除麦芽糖、甘露糖、果糖、海藻糖、D-甘露醇以外的多种糖类不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阳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908709)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FF003株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聚为一个分支,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氏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哌酸、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对其高度敏感,头孢拉定、克拉霉素、磺胺甲基异唑、庆大霉素、麦迪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条斑紫菜外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藻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紫菜健康养殖的关系,从江苏南通(养殖)、山东青岛(野生)、浙江温州(养殖)三地的条斑紫菜叶状体和江苏东台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及其周围的海水样品中分离了条斑紫菜外生细菌。根据菌落特征和菌体形态将获得的63株细菌分为21种表型。16SrDNA-V3片段DGGE分析结合序列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与假交替单孢菌(Pseudoalteromonas)、嗜冷单胞菌(Psychrobacter)和芽孢杆菌(Bacillus)等10属相应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对条斑紫菜外生细菌区系多样性分析得出:条斑紫菜藻体外生细菌组成与生活环境相关,但不同于周围海水细菌群落;不同来源(地点)、不同生理状况(健康与病烂)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状体和丝状体)的条斑紫菜外生菌种群组成差异较大。许多外生细菌对常见测试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和人致病菌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特点与紫菜生理性状相关。从健康条斑紫菜样品分离的外生菌中假交替单孢菌占优势,病烂紫菜未分离到假交替单孢菌,提示假交替单孢菌可能与紫菜健康生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粒体COI 基因序列片段与ISSR 标记方法, 研究江苏海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野生群体(JS)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并比较其与浙江(ZJ)、福建(FJ)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扩增COI 基因序列片段625bp, 3 个群体65 个序列中有15 个单倍型, 群体间有3 ...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日本沼虾池养越冬抱卵亲虾体重(BW)、净重(NW)、体长(BL)、头胸甲长(CL)、胸宽(CW)、胸高(CH)、腹节长(AL)、额剑长(RL)、尾节长(TL)等11项表型性状对其个体繁殖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实验对象所测各表型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它们在对个体繁殖力各评价指标的影响上具较好的区分度;(2)影响个体绝对繁殖力(FJ)、体重相对繁殖力(FW)和体长相对繁殖力(FL)的关键表型性状及其直接作用强弱排序分别为BW>BL>CH>RL>AL>NW,BW>CL>RL>CH>TL>NW和BW>CL>CH>RL>NW,相关指数依次为0.810、0.621和0.798,其中BW-NW组合和CH-RL组合分别为决定个体繁殖力的核心变量和公共从属变量;(3)适用于估算个体繁殖力的回归方程分别为:FJ=5087.802BW-6599.877NW+200.927CH+114.774RL+211.878BL-154.965AL-6266.840,FW=1140.538BW-2018.663NW+85.217CH+70.852RL+78.694CL+74.623TL-1152.576,FL=105.453BW-134.613NW+4.307CH+2.709RL+3.623CL-61.737;(4)W(♀)=0.029BL+0.065CL+0.121CW+0.105CH-2.448可精确估算其净重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