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诗龙 《铀矿地质》1994,10(6):343-349
本文总结了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3层2带1个环境”为基本成矿条件及淋积、热液交替作用,多元成矿的认识。从而说明了本区在铀矿成矿条件上要优于江南台隆区东西两侧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就今后区内开展找矿工作进行了远景区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黔东地区含矿主岩为震旦一寒武系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例,在分析其成矿条件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从区域含铀层、成矿条件等方面对研究区内该类型铀矿的成矿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类型矿床受莫霍面构造变异部位控制,是深、大断裂长期活动,并导致该区的铀活化、转化,在局部富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泥岩中对沉积环境敏感的元素或元素比值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地反映古沉积环境。研究通过川东北地区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12件泥岩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主微量元素、X射线衍射的测试分析,开展了该区古气候、古环境及物源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细粒泥岩样品中的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含量62%~88%),其次是绿泥石(3%~19%)、伊利石(3%~11%)、高岭石(1%~9%),Fe O/Mn O值为28. 08~104. 23,反映七里峡地区晚三叠世总体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其中须三、五段沉积期气候较为温湿,须一、二、四段沉积期气候略干热;较低的Li、Sr、Ni、Ga丰度及Sr/Ba值(0. 08~0. 24)揭示了须家河组泥岩沉积时水体盐度较低; V/(V+Ni)值(0.69~0.85)和Ceanom(0. 26~0. 30)等指示须家河组沉积时期为缺氧的还原环境,且须一段到须五段水体的还原性逐渐减弱;研究区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南秦岭、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地区类似,指示了区内早期物源主要来自南秦岭地区闪长岩、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混合,部分来自龙门山地区的花岗岩,晚期物质来源以米仓山-大巴山花岗岩为主。  相似文献   

4.
湘西北地区的古硅华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云树 《湖南地质》2000,19(2):131-136
湘西北寒武、奥陶系中的古硅华硅质岩的地理分布、形态产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形成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 ,其成因应属第三纪的古硅华。从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之有关的矿产看 ,这类古硅华是寻找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赣西南地区早寒武世发育巨厚的砂泥质复理石沉积,砂岩杂基含量普遍大于15%,以杂砂岩为主。赣州市、井冈山市和萍乡市3个地区杂砂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和组合特征表明,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高的Al2O3/(CaO+Na2O)和K2O/Na2O比值,较低的Al2O3/SiO2、Fe2O3/MgO比值和CaO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接近中国东部上地壳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具有LREE富集、Eu亏损明显的特征。综合分析推测,物源剥蚀区为华夏陆块,其北缘显示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赣西南地区海水较深,且自南向北略微加深。  相似文献   

6.
赣西南地区早寒武世发育巨厚的砂泥质复理石沉积,砂岩杂基含量普遍大于15%,以杂砂岩为主。赣州市、井冈山市和萍乡市3个地区杂砂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和组合特征表明,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高的Al2O3/(CaO+Na2O)和K2O/Na2O比值,较低的Al2O3/SiO2、Fe2O3/MgO比值和CaO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接近中国东部上地壳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具有LREE富集、Eu亏损明显的特征。综合分析推测,物源剥蚀区为华夏陆块,其北缘显示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赣西南地区海水较深,且自南向北略微加深。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8油层组泥岩样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发现,长7、长8油层组泥岩REE富集,Eu总体上呈明显的负异常;REE分布模式图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曲线在La-Eu段表现为斜率较大的"右倾型",在Gd-Lu段表现为斜率较小的"平缓型"。结合Sr/Cu、Sr/Ba、V/(V+Ni)、Ceanom等特征参数的分析发现,长7、长8油层组泥岩形成于温湿、微咸水、还原水体的沉积环境。泥岩(La/Yb)N地化指标显示悬浮物颗粒总体表现为沉降缓慢,沉积速率低,由下至上泥岩悬浮物沉积速率表现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同时,δCe、δEu及La/Lb-∑REE判别图解,指示长7、长8油层组泥岩母岩以花岗岩为主,同时有少量碱性玄武岩的混入,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8.
湘中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沉积环境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湘中地区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认为早寒武世期间,湘中地区为发育在陆架之上的缺氧滞留盆地沉积环境,沉积了一套以黑色炭质板状页岩及含硅质炭质泥岩等为主的黑色沉积。该套黑色沉积沿着湘中地区以及扬子东南缘呈带状稳定分布,反映出当时湘中地区是一"富烃沉积区",具有生烃潜力;该套寒武纪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9.
赣西北港口地区晚寒武世重力流是一套再沉积的产物。沉积类型比较多样,可划分滑动沉积、碎石流沉积、颗粒流沉积,它们分别代表斜坡的上部,中,下部及底部。其中根据砾石堆积形态,含量又可分为高密度流及低密度碎石流。晚寒武世本区的大陆斜坡坡向呈北-南方向展布。这套重力流的发现,确定了本地区大陆斜坡位置,贯通了江南过渡区南西-北东方向展布的大陆斜坡,对中国华南地区晚寒武世的构造古地理控制作用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均具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北京周边的二叠系山西组露头及钻井泥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主要由粘土矿物和石英组成,兼有少量碳酸盐岩和长石;岩石中碳酸盐岩含量的高低与CaO、MgO含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SiO2、Na2O和K2O亏损,TiO2和Fe2O3T富集,反映了基性物源的存在;微量元素特征比值显示源区母岩为非单一物源,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铕大部分具明显负异常、少部分微弱正异常,Ce基本无异常,显示为多物源,各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大陆上地壳一致,显示了沉积物具有同源性。源岩应为来自于华北地块北缘的大陆上地壳的沉积岩、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的混合。二叠系山西组泥岩沉积于覆水较深的还原环境,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1.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底部硅质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中,厚度达到120m,发育有火山岩-硅质岩,硅质岩夹黑色页岩组合。通过对兴地大坂穷木库杜克剖面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硅质岩常量元素Al、Fe、Mn在Al-Fe-Mn三元图上投影落入热水沉积域中。西山布拉克组底部硅质岩富集As、Sb、Sr、Ba、U元素,Th/U值偏低,为0.758,往上逐渐增大,到西大山组硅质岩Th/U值达到8.448。寒武系底部西山布拉克组底部硅质岩具有稀土总量∑REE显著偏低(小于10×10-6)、LREE/HREE值偏低、Ce负异常显著、低的Ce/Ce值(小于0.8)、(La/Ce)N值(1.0~2.89)、Eu/Eu值(≥1)较大、(La/Lu)N值(3.63~6.98)较小等特征,说明有强烈的热水沉积作用。往上到西大山组硅质岩则具有稀土总量∑REE较高(大于10×10-6)、LREE/HREE值较高、Ce负异常明显、Ce/Ce值较大(0.8~1.29)、(La/Ce)N值变化不明显、Eu/Eu值较低(0.5~0.8)、(La/Lu)N值大(平均大于10)等特征,说明热水沉积作用减弱,但仍属热水沉积特征。硅质岩δ30Si和δ18O同位素分析表明,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硅质岩为典型的热水成因硅质岩。硅质岩氧同位素测温表明,从下往上热水沉积硅质岩形成温度降低。西大山组底部硅质岩形成温度较高,达到80℃以上,随后温度逐渐降低,西大山组硅质岩形成的温度为69℃左右。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底部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早寒武世早期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壳发生强烈的拉张裂解作用,这种拉张裂解作用形成火山岩和硅质岩、硅质岩和黑色页岩组合,它们为早寒武世早期Rodinia大陆发生快速裂解作用提供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赣东北地区硅质岩各时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各时代硅质岩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74.90%~97.19%,Si/Al为10.84~93.21,与Al2O3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硅质岩样品的Al2O3/(Al2O3+F2O3)=0.60~0.99,Ce/Ce=0.99~1.22,(La/Ce)N=0.91~1.83,V/Y<5.78,Ti/V>17。上述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而与大洋盆地及洋中脊构造环境无关。自古生代以来,该地区没有出现深海大洋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13.
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贵州寒武系底部形成的黑色层状硅质岩,岩石展布广,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硅质岩的δ^30Si值为—0.1‰~0.9‰,平均0.314‰;δ^18O值为12.8‰~21.2‰,通过δ^18O值计算出该区硅质岩形成温度82.2~162.5℃;硅质岩富含Ba、As、Sb、Bi和U,呈明显的Ce负异常。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主要成因是热水沉积作用。同时由于硅质岩主要是热水来源,所以在讨论其形成环境时还结合了岩相古地理的方法,指出该套硅质岩形成于深水缓坡至浅水滞流海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沉积岩石特征表明:早寒武世辛集期主要为潮间-潮下带沉积,馒头期海平面相对稳定,毛庄期—张夏期大量的潮下鲕粒滩发育,中寒武世张夏期为寒武纪最大海侵期.随后海平面下降,晚寒武世主要表现潮坪相的白云岩沉积.通过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碳酸盐岩δ13C多数为-1.23~0.34, 总体上反映相对水体较浅的环境.早寒武世δ13C为负值,中寒武世逐渐正漂移,晚寒武世又逐渐负偏,表明该地区寒武纪海平面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变化过程,最大海侵面时期为中寒武世张夏期,与岩石特征所反映的结果一致;低负值的δ18O说明该区域均为较为局限的海域.LREE/HREE值反映了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与碳酸盐岩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一致;δEu和δCe异常、La/Yb值显示早寒武世和晚寒武世海平面均发生过几次明显波动,表明寒武纪碳酸盐岩沉积时期,沉积水体经历了几次氧化-还原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5.
江西永修县云山岩体位于九岭隆起北侧,为二云母花岗岩复式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富硅、富碱、贫钙、过铝且富轻稀土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岩浆分异程度较高。云山岩体中Sn、W含量较高,为锡矿床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岩浆侵入与构造活动为成矿作用创造了条件。岩浆在侵位过程中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结晶分异,最终成矿物质在云山复式岩体呈岩舌、岩瘤状突出转折部位内接触带构造及各次级构造中富集成矿。在总结区内找矿标志的基础上,根据区内地、矿、物、化、遥等找矿信息,共圈定邓家山-桐木坑、余白田-红花脑、周田-王家岭、大杨-刘家坪、庵塘-马颈、板家塘-板家坳、耕源、佛祖山-焦冲等预测区8处,具有一定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呼中地区早寒武世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依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划分为4个侵入期次,岩石结构表现出一期结构演化序列中由细粒向粗粒的演化趋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w(SiO2)普遍大于70%,w(Na2O)/w(K2O)<1,为钙碱性岩石,标准矿物中均出现刚玉而未见透辉石,属S型花岗岩;δ(Eu)一般大于0.5,属铕弱亏损,N(87Sr)/N(86Sr)>0.706,应为区内古老陆壳主体经重熔作用成因。各种岩石地球化学指数均表现出研究区花岗岩与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趋于一致,可与中国西藏及阿曼同碰撞型花岗岩相对比。碰撞型花岗岩的岩浆活动提供了该区新元古代-早寒武世额尔古纳地块南部大陆边缘陆缘增生的构造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特征与古环境演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南下寒武统发育完整,湘西北和湘中地区主要发育一套从黑色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湘南地区相变为一套以杂砂岩和炭质板岩不等厚韵律层为主的地层序列,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对应6个有序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其中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域受沉积古环境的影响由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和海进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两种垂向叠加形式组成,下寒武统的层序界面类型主要为Ⅱ型层序界面和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在空间上,湘西北和湘中地区为由NW向SE的缓坡环境,随着沉积环境逐渐加深,下寒武统沉积厚度逐渐变薄,至湘南地区沉积厚度增厚,沉积深海相厚层杂砂岩夹板岩,其相序变化系统记录了湖南省早寒武世复杂的被动陆缘古地理环境演化和变迁,其演化和变迁也反映了古环境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吉泰盆地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面积4550 km2.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赣西南坳陷之大湖山芙蓉山隆断束与吉安凹陷的交接部位,主要沉积一套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建造夹含膏盐层和卤水.基于对已知泰和县梅岗卤水锂矿地质特征、钻探成果和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研究,认为白垩系周田组第三段、第四段碎屑岩Li最富集,Li主要还是地层同生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