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不断提高雷电预报预警业务水平,对陕西2007—08—08-09大暴雨强雷电天气过程,分别分析闪电定位仪资料、环流背景、环境场的不稳定度、FY-2C卫星云图特征等,结果表明:生命史为10h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导致大暴雨和强雷电的产生;MCS发生发展期,是产生高密度大强度雷暴的主要时段;雷灾事故发生在雷电高密度区、雷电高频次时期。地面冷锋是强雷暴天气的触发机制。提出雷电预警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7年10月24日下午发射场多普勒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了发射场西北方向的对流云的发展趋势,准确预报了发射窗口时段发射场无雷电及降水天气,保障了"嫦娥一号"在预定的时间窗口顺利发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7年10月24日下午发射场多普勒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了发射场西北方向的对流云的发展趋势,准确预报了发射窗口时段发射场无雷电及降水天气,保障了"嫦娥一号"在预定的时间窗口顺利发射.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 天气图、 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 从动力学、 物理学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强雷电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远距离台风外围的低层偏东气流到达陕西中部, 增强了低层的水汽和能量, 对大暴雨和强雷电天气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期是产生高密度大强度雷电的主要时段, 雷电主要发生在TBB≤-60℃的云区; 产生强雷电的雷达回波强度达到50~60 dBz, 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为60~70 kg/m2, 云顶高度达到或超过15~17 km; 雷电的产生主要与对流云低层辐合区水汽通量的大小有关: 低层辐合区水汽通量比较小时, 有利于雷电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资料,采用线路走廊网格法,分析2016—2021年广珠城轨沿线雷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线每年除12月外,1—11月均有雷暴活动,其中5和8月最为集中;每天12:00—17:00为闪电次数高发期,这也是对流性雷电天气集中发生期和雷电防御关键时段。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ArcGIS工具,制作地闪回击频次空间分布图和雷电流幅值空间分布图,全线应重点对雷电流幅值小于60 kA闪电进行防范;雷击易损段依次为广州南站-顺德站-容桂站-古镇站。  相似文献   

6.
决策树方法在一次历史异常雷电活动中的预报能力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四川闪电定位仪监测网的监测资料,基于四川雷电潜势预报决策树的三类预报因子,针对2008年9月22~25日四川盆地西北部连续性雷电活动过程,重点分析了连续性雷电活动的环流背景和主要天气影响系统、热力结构特征、动力结构特征,检验了基于决策树方法筛选出的雷电潜势预报因子对连续性雷电活动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1)“9·23”连续性雷暴天气过程存在对流性雷暴以及副高和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雷暴时段.雷暴区内始终存在着高能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具有“对流层中低层正涡度、对流层高层负涡度”的典型雷暴动力结构.2)雷电潜势预报决策树的三大类预报因子能较好地预报本次雷电活动.  相似文献   

7.
宝鸡雷暴气候特征及雷电灾害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宝鸡市气象观测月报表资料,统计1961--2000年宝鸡市雷暴,分析出宝鸡雷暴气候特点:雷暴区域性明显,雷暴日季节、月分布均为单峰型。雷暴多发期,对应雷电灾害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点区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附近地区大气电场的观测分析,重点分析有闪电发生时,雷暴天气过程大气电场及大气电场变化率的特征。通过对多个近距离雷暴活动的发生、发展及消散过程的分析,得出雷暴天气下的大气电场特征及变化规律;找出了针对航天六院附近地区的雷电预警的电场强度和变化率的雷电预警指标,用电场幅值阈值和差分阈值两种方法并结合闪电定位资料建立了预警模型为内蒙古地区针对重点区域有针对性的开展雷电预警预报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东省闪电探测系统资料、卫星云图资料、探空资料及雷击点附近的风廓线雷达、多要素自动站等资料,对发生在湛江市东海岛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内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雷暴天气发生在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天气过程中,雷击电流强度一54.46366kA,雷电流上升陡度28.66508kA/μs。雷击点在低涡云团内,雷击点雷达回波强度超过45dBZ,风向从底层向上随时间顺转,雷击发生前后雷击点附近的降雨量、风向风速、本站气压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产生了明显的突变。发生雷击的当日是处在大气层结由不稳定转变为稳定的过渡时段,弱冷空气、强降水和雷暴的共同作用消耗了大气中的能量和水汽,使大气层结回复到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文昌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文昌46年来的雷暴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总结出文昌市雷暴出现的基本气候特征,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和月份更变分布的规律及温度和地形特征。对雷电灾害防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