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大量开发土地,粗放使用土地,以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环境资源破坏严重,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近年来,我国通过严格的用地指标控制、灵活的产业政策和不断强化的区域政策,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形成资源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莱西市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该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趋势,指出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浙江地质》2010,(8):12-12
日前,全省耕地保护工作会议和全省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会议分别在绍兴召开。张延华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4.
探索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并举的途径和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得出耕地总量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总体规模从趋势上成线性关系,粮食总产量在耕地面积下降的情况下保持了整体持续上升的趋势,但仍然受自然条件严重约束,年季变化幅度较大。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土地承载力后劲不足。必须加大土地投入,提高集约化水平,改善土地生态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鹿寨县国土资源局认真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结合起来,把严格保护耕地、集约用地当作首要任务,切实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为巩固耕地保护成果,促进耕地保护工作的正常化、标准化、规范化,鹿寨县国土资源局推出了耕地保护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我基本国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求从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新形势下突出抓好的几个环节;强调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全省耕地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建设用地供给以及平衡耕地总量提出了新要求。阐述了金坛市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及其特点,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如何做好城市建设耕地占补平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耕地保护,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农地改革法》和《整顿农地改革事业特别措施法》。从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政府为控制城市开发对农地的大量占用及滥开发对农地的破坏,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9.
我们脚下坚实、富饶的大地,是中华民族腾飞追梦的基石。保护耕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末,鄄城县土地更新调查显示耕地面积为66 741 hm2,根据预测规划期变化情况,最终确定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66 681 hm2,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66 986 hm2。该文总结了鄄城县历年来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预测耕地保护规模与目标,提出进一步加强鄄城县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田富有  张楚宜  杨莹  魏双建  王菲  杨霆 《世界地质》2015,34(4):1140-1148
基于四期遥感影像数据(TM、ETM、WFV2)对城市建成区进行调查,研究1990年以来长春市的扩展情况,并结合统计年鉴资料,对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3年长春市建成区的面积持续增加,除东北方向之外,其他方向扩展明显;长春市的发展方式以外部扩张与内部填充发展交替进行,并且城市建成区形状简单,土地利用受城市规划影响较大,城市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1990—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省1995年、2000年、2007年TM遥感影像资料为数据源,利用Er-das软件对该三期影像进行矫正和监督分类,应用ArcView进行修改。然后,再以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提取贵州省1995年、2000年、2007年三个时期的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公式计算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并从交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对贵州省城镇土地利用扩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07年,高速扩展城镇16个,高于1995—2000年期间的5个;(2)从空间上看,南北(遵崇公路、贵遵公路、贵新公路及国道210)沿线、东西(凯麻公路、贵黄公路以及国道320)沿线大城市扩展较快,并以交通十字交点为中心形成中高速扩展区域,而且这种由节点城镇向轴线发展的趋势表现日益突出。(3)从扩展强度等级上看,存在扩展强度等级逐渐递增的规律,即由低速扩展→低中速扩展→中速扩展→中高速扩展→高速扩展。道路等级与城镇扩展强度成正比例关系,即道路等级越高,其沿线城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越大;经济是城镇扩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提高城镇扩展强度;平坦开阔的地形地貌将利于城镇扩展,而山高坡陡等崎岖的地形地貌将阻碍城镇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库尔勒市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5年6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 4.5、Arc GIS 10.1等专业软件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库尔勒市近25 a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及演变过程、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及距离和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变化特征等。研究表明:近25 a间库尔勒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年均增加速率为15.18%。耕地和未利用地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贡献较大。城市向东南方向扩展,城市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了总共2 118.46 m。城市空间扩展紧凑度呈下降趋势,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城市空间扩展趋于结构疏散化、形状复杂化。针对于以上特征及扩展趋势,分析了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画  陈建平 《江苏地质》2020,44(4):415-421
为揭示大连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1998—2013年大连地域边界,并得到各地区的灯光阈值及地域边界分区统计面积。通过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城市用地增长景观格局指数,研究该市16年来的城市用地扩张方向、强度和空间景观格局变化,以揭示大连20年来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用地扩张主要集中在沙河口区、中山区和西岗区,并以其为中心向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等区域扩张。城市用地空间格局总体基本稳定,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经济发展和政策指引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用地扩张在不同方向上差异化显著。研究成果可作为大连城市规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Land use change modelling: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Land use change models are tools to support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 dynamics. Scenario analysis with land use models can support land use planning and policy. Numerous land use models are available, developed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models to identify priority issues for future land use change modelling research. This discussion is based on six concepts important to land use modelling: (1) Level of analysis; (2) Cross-scale dynamics; (3) Driving forces; (4)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neighbourhood effects; (5) Temporal dynamics; and (6) Level of integration. For each of these concepts an overview is given of the variety of methods used to implement these concepts in operational models. It is concluded that a lot of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building land use change models. However,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more aspects important to land use modelling it is needed to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land use models that better address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use system, implement new techniques to quantify neighbourhood effects, explicitly deal with temporal dynamics and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integration between 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nd between models studying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changes. If these requirements are fulfilled models will better support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dynamics and land use policy formulation.  相似文献   

16.
张惠  张志强 《冰川冻土》2017,39(4):926-934
石羊河流域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为找出流域城镇化用地空间扩展的机理,从社会经济、区位交通、生态约束出发,开展了城镇空间扩展用地评价与预测研究。首先,利用改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找出城镇扩展可能性和各乡镇适宜性高值区的空间格局,发现其主要位于流域中部绿洲生态功能区,沿G30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分布,以县城/城区为中心呈星形扩散。然后,利用经过精度检验的土地转化模型(LTM),在适宜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模拟城镇扩张。结果表明:凉州区和金川区为流域发展的"两核",312国道天祝至永昌段、211省道凉州至民勤段、212省道永昌至金川段为流域发展的"三带"。上述结果可为政府制定流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伊通河流域1986、1996、2005和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法,研究伊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城镇建筑用地和林地是伊通河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86—201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降低,土地利用度上升,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在31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下降33.97%,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贵州省九个地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贵州省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而,结合贵州省特殊省情——喀斯特石漠化的发育,建立了喀斯特石漠化与景观指数之间相关关系。所得基本结论为:(1)贵州省北部和西部地区景观破碎严重;南部和西南部斑块形状相对规则;东部和北部的景观连接度高;九个地区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基本相等,景观多样性较低,景观分布较均匀;东部和西部土地利用的空间镶嵌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强;从南到北中部狭长的一条带上,土地利用的空间镶嵌结构最简单,稳定性最弱。(2)潜在以上石漠化与耕地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5、0.5713和0.8676,说明耕地景观形状越简单、景观多样性越高、斑块数量越多,石漠化的分布就相应越广泛。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经济效益三因子,构建了开发区利用模式划分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模式进行划分,并剖析了各种利用模式的特征及适用性。可为提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发展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曾是科尔沁大草原,现在是农牧交错区,该区的土地利用关系到生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该区域“坨甸相间”地貌特点造成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通过卫星影像数据解译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与土壤图进行叠加,获得了显性沙地和隐性沙地数量与分布信息。首先保留耕地以外的其他地类,再利用卫星影像数据反映不同降水年型耕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偏欠水年NDVI低于平均值的耕地退耕还草,消除这些耕地的冬春沙化风险,以进行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这种直接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耕地的NDVI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方法,十分简单实用。本文还根据地貌和沙地降水入渗快的特点,提出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不同但与区域地理环境相吻合的农田整治模式,即利用自然沙丘作为区域风沙防护工程,土地开发不做大平整,不修建灌溉系统,发展雨养农业。以上根据区域地理环境条件进行土地利用布局和确定农田开发建设模式,可将农业生产与荒漠化防治和谐结合在一起,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