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第一节主要针对生态平衡或自然界平衡概念的一些误解作简单的说明。说这一概念重要,乃由于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在此概念的指导之下,根据物质不灭,能量不灭等规律,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否则这一概念、这一名词就没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4,(8):48-48
长期以来,狼被作为人类和牲畜的敌人,人们一直主张把它们赶尽杀绝,以至于目前在世界很多地方狼群消失,从而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现在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有不少国家正在实行“引狼人室”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是当前最流行的学科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全球的瞩目。生态学(ecology)一词的原义指有机体与其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尽管这一术语在文献中应用较晚,但关于它最早出现年代的记述却比较混乱。英美文献或专著中大多指出是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创建这一术语,但年代记述颇有出入,有1886、1869和1866年三种。  相似文献   

4.
许勇 《地理教学》2000,(12):21-22
地理科学是以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它各级生态系统内容不仅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科研究的主线之一。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能力与空间不断扩大,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鹫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类群,被誉为自然界的"清洁工"。全球鹫类仅存23种,中国约有8种(占34.8%),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新疆、西藏等。所有的鹫类均被列为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鹫类作为地球的"清洁工"或"卫生员",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它们可以降低细菌  相似文献   

6.
1981年11月21日至26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物候学研究讨论会”。来自科研、生产、教学和宣传出版等68个单位的76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主要是参加物候观测网的单位的代表。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可以广泛地为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7.
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与环境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一个最为普遍的定义是:“所谓循环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近年来,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新经济趋势。  相似文献   

8.
大地生态学生态学这个专门名词是由生物学家 E.Haeckel 创造出来的,他给它这样的含义:它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因此许多生物学家确信,在生态学与非生物界有关的资料里,仅仅采集那些代表它与生物体有关联的部分。但是在“研究生物体与它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概念里,同样意味着那“相互”联系也是必须研究的。生态学思想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思想,调查研究的目的还在于特种植物影响下对土壤和地形形成的作用。Neef(1979)正确地指出这样的事实,原先那专门名词,经过 Haeckel 的采用和推广,较之唯一以植物为中心的研究确实有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9,(1):48-48
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湿地其实是一块风水宝地,经过合理开发利用,与周边环境度过磨合期后,不仅能优化当地环境,形成新的生态平衡,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主任陆健健教授、何文珊博士与美国、重庆大学相关学者,在对三峡库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正在优化中》的论文,并于近日在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一门危机中的科学吗? 变化中的生态学生态学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较大的量和质的变化。量的变化表现在工作人员、报刊、书籍和研究中心的增加,质的变化包括生理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动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群体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研究这些领域有进展。  相似文献   

11.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5):534-537
Abstract

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1994 offers university geographers opportunities in the areas of program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assessment process that is applicable to both individual courses and geography programs. The process can strengthen programs by making them more consistent. As a result, geography may have a more powerful presence in teacher certification programs. Additional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geography's role in preservice education curricula are also outlined. Finally, the article expresses concern that geographers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will not take the recently published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seriously, thinking they apply only to K-12 education. They are challenged to extend the Standards' scope and content to the baccalaureate degree.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地理卷作为其重要分册之一,是地理学的工具用书,更是普通大众了解地学知识的一个窗口,也是以书为鉴,明得失、知兴替的“铜镜”。基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第三版的编写,聚焦西南区,分析地理词条的构成与特征,探讨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特色。梳理出西南区旅游与地理学协同发展,资源与生态保护地位凸现,地质灾害研究成效显著,地缘与经济战略优势突出等特点。并在浅析西南区地理学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区内地理学发展的展望,即加强西南区地理学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研究,提升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研究,拓展新时期地理学的量化与应用性研究,重视地理科学知识科普的人才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张玉  张道军 《地理学报》2022,77(11):2757-2772
地形作为影响植被覆盖的重要因素,对植被恢复评价以及生态修复规划意义重大。地形位作为测度地形因子综合效应的指标,具有单一地形因子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现有地形位指数算法以整个研究区为参照,未考虑空间异质性,难以反映植被生长的局部环境特征。基于地理学第三定律对地理环境相似的强调,融合“空间位置邻近”和“环境特征相似”,对传统地形位模型进行改进:(1)引入局部窗口算法,以突出局部地形特征;(2)在不同生境因子组合下测算地形位指数,以排除环境差异对地形位作用的干扰。案例研究表明,新模型有效提升了地形位指数对植被覆盖水平的解释力度;当考虑生境因子组合,且采用最优窗口时,局部窗口地形位指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最高。此外,通过观察不同生境组合下的地形位指数发现,在高热少水阴坡和高热少水阳坡条件下,植被覆盖度与局部窗口地形位指数具有更高相关性;可见,越是水资源相对匮乏区域,植被覆盖对局部窗口地形位的响应越敏感。本文有望为植被恢复评价与规划提供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林依雪  李艳忠  余文君  卜添荟  黄蓉 《地理研究》2020,39(11):2593-2606
中国已成为全球植被迅速变绿贡献最大的国家,但植被变绿对水量平衡和能量收支平衡影响的相关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植被恢复典型区域黄河中游12个流域为例,利用遥感植被指数NDVI和常规气象数据,基于布迪克假设和水热平衡指数(Water-Energy Ratio, WER),分析了植被变绿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水热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傅抱璞模型中反映流域属性的参数w在12个流域的平均值为2.9,略大于模型的缺省值2.6。参数w与NDVI拟合的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0.31~0.75,拟合性能较好。② 1982—2016年NDVI在12个流域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尤其以植被恢复工程实施后更为显著(p<0.001)。相对1982—1999年,2000—2016年NDVI相对变化率在9.1%~17.5%之间,均值为12.9%,显著植被变绿已导致水热平衡向可利用水分减少、可利用能量增加方向转化。③ NDVI对WER变化的绝对贡献率达到77.5%,植被变绿已经成为黄河中游12个流域水热平衡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气候要素。植被的持续变绿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植被恢复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As of the year 2000, the Cultural Geography Specialty Group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had 465 members and ranked fourth overall in total membership within the association. Furthermore, cultural geographers had the second fastest growing specialty group between 1993 and 1998, after the Ge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Women specialty group. In spite of this demonstrated overwhelming appeal among geographers, to date, no one h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ubdiscipline of cultural geography to determine such things as its links to other aspects of the discipline, its major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its most highly regarded publication outlets, its notable practitioners, and its most recognized departments. As the ranks of cultural geographers have swelled, the subdiscipline has become multifaceted. This article contextualizes and interpret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sent to members of the 1998–1999 Cultural Geography Specialty Group. Outcomes includ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listed as offering the strongest cultural geography departments, Wilbur Zelinsky being deemed the subfield's most outstanding living practitioner, and th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named the journal that best meets cultural geographers’ needs.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发展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雁  唐艳鸿 《地理学报》2017,72(11):1997-2008
北京大学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始于1953年成立的植物地理小组,1991年拓展为景观生态学教研室,21世纪初发展为生态学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依托地理学系(现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团队极大地推动了植被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区、高山林线等关键地区的植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以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为代表的宏观生态学研究。近年来,围绕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团队在气候变化及生态响应、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植物化学计量学等前沿方向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并服务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战略。目前,北京大学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在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设了塞罕坝生态站等观测设施和全国树木生长、森林施肥实验、高山林线监测等平台,形成并延续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陆地植被的格局与功能”创新研究团队。未来将加强不同尺度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整合,同时围绕区域生态退化开展生态修复的支撑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1,他引:53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
本文强调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正在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 ,分析了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严峻态势。指出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阐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在我国地理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并对如何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most geographers possessed a firm belief in the causal dominance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human affairs. In the face of observation the argument proved difficult to sustain in the simple forms in which it was proposed, and by reaction there was a turn away from man-land studies towards the spatial and area studies traditions in Geography which also had their origins in ancient Greek writings. Geography did not however abandon the search for causal explanations, and the debate on man-land relationships continued vigorously as geographers searched for a more acceptable formulation than direct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If anything the concern for the issue has increased at a time when geographers turn to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Figure 1 sets out in diagrammatic form six formulations of the man-nature relationship which have been current since 1900 in Anglo-American geography: the arrangement indicates an approximate chronology.  相似文献   

19.
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建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预测性植被制图(PVM)是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建模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已为国外的许多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在开展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中所采用。本文在简述了PVM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其方法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PVM对气候-植被响应模型研究的作用。在文中作者特别强调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建模中的重要性,并对GIS支持下的构模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煜星  孙司衡 《中国沙漠》1998,18(2):188-192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认为荒漠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也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可能最终结果,其植被构成较稳定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并提出了荒漠化发展程度"先逆后正"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