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1984年国家地震局主持召开的十余次全国性重要业务会议,会议主要是围绕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扎实地向纵深推进这一目的进行的。这些会议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文章分别作了概括介绍:1、加强地震监测工作的会议,主要是分别于1984年3月在镇江和5月在西安召开的两次会议。2、各种常用预报方法清理攻关的总结会议,包括于1984年9月和10月分别召开的八个学科方法的会议。3、未来几年至十几年内我国大陆大震危险区判定研究的阶段性工作总结会议,包括分别于1984年9月在石家庄和10月在成都召开的两次会议。4、有关地震对策的讨论会,包括分别于1984年6月在北京和10月在成都召开的两次会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学会和国家地震局于1980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学专业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150余名地震工作者.这次会议收到了203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113篇.大家认为,这些论文反映出我国地震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1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在苏州联合召开地震综合预报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交流学术论文,宣读了有关震例总结、专题研究、地震前兆模式、模拟实验、以及综合预报方法等方面的论文,共33篇,集中地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综合预报研究工作的进展;第二阶段就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现状、思路、今后的方向、途径、方法和课题等展开了讨论.与会代表指出,地  相似文献   

4.
1980年9月21日至26日,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在福建厦门召开了地震统计预报经验交流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地震局、局属研究所(队)及南开大学、国家海洋局、中央气象局等协作单位从事地震统计预报工作的科技工作者40余人。会议总结了1967年以来在地震工作中开展统计预报研究的成果、经验和问题;交流了近年来地震统计预报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讨论了今后统计预报工作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工作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举行了为期五天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有史以来首次世界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最大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国际会议作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先后于1977年7月和1978年10月召开过两次预备性的专家咨询会议。参加1978年10月的预备性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在内的各国地震专家167人,会议商讨了大会的有关事宜和议程,并审议了各国提出的106篇学术论文,最后确定16个国家的72篇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而未发表过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讨论(不包括地震地质与区划方面的)。这次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人参加,我国派出以顾功叙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另有美国37人、苏联20人、日本15人、英国16人、意大利13人、南斯拉夫7人、法国63人等。新西兰埃维森(F.F.Evison)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我顾功叙教授主持了最后一天的大会。会间我代表与各国同行进行了较广泛的接触与交谈。本文着重概括地介绍了会议的七个专题组论文内容要点,并对会议总的评述和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反应作了扼要叙述。此外,还附有外国电讯对会议概况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梅厄(Federico Mayor)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司司长富尼埃·达尔贝(E.M.Fournier d'Albe)在会上讲话所作的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6.
从银川到昆明,沿着东经107°的一条线把中国大陆分成东部和西部.这并不是人为的行政区划,而是一条地质构造线.由国家地震局编制出版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向人们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了中国8级大震学术讨论会的情况,扼要介绍了会议上所宣读的论文及代表们所讨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学报》1992,35(5):544-544
随着世界各国生产、国防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受太阳活动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日益显著,人们对太阳活动及其引起的地球空间环境的变化也越益受到关注。近几十年太阳的多次高活动曾使许多重要的军事部门和工业系统陷于困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适应我国空间开发、无线电通信、商业、交通以至水文、气象和地震等诸多部门对日地数据和日地活动预报的迫切需要,为  相似文献   

9.
《地球物理学报》1992,35(05):544-544
随着世界各国生产、国防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受太阳活动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日益显著,人们对太阳活动及其引起的地球空间环境的变化也越益受到关注。近几十年太阳的多次高活动曾使许多重要的军事部门和工业系统陷于困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适应我国空间开发、无线电通信、商业、交通以至水文、气象和地震等诸多部门对日地数据和日地活动预报的迫切需要,为  相似文献   

10.
第三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2月3—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与地震记录信息开发利用研讨会同期进行。50余名专业委员、专家及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许绍燮代表上届专业委员会总结了工作。与会同志就本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大家希望在未来4年中,应当在我国大力推进数字地震学研究,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大力推进地震预报的研究;充分发挥地震学科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应促进地震学的一些基础工作如地震定位、地震动力学参数的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科协的倡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十个学会共同发起,拟于198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讨论会”,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这方面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交叉学科综合研究工作的开展,使之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次讨论会的重点内容为:①地外灾变和事件地质学;②太阳活动、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③自然灾害的群发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22日至26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玉荣主持。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42个单位的11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丁国瑜教授、国家地震局  相似文献   

13.
刘而立 《地球》2011,(2):23-28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这句口号,透露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一场意义深远、波澜壮阔的重大转折。这场重大转折的关键词,是“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山系的崛起、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与成山、成岩、成盆、成矿和成灾相关的深层过程是东亚乃至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科学事件.1958年始在柴达木盆地的地震反射探测与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和大陆动力学研究开启了青藏高原地球内部研究的先河,半个世纪以来它影响并引导着我国这一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前进.本文为纪念地壳与上地幔精细结构和大陆动力学在中国的诞生而作.柴达木盆地壳、幔精细结构地震反射探测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沉积层巨厚可达15~19 km,且存在着迴折波和不同类型与路径的多次波.地壳厚达50~52 km,且存在着高速梯度夹层和低速层.Moho界带为由高、低速相间的薄层束组构,且上地幔顶部纵波速度为8.1 km/s.从这一基点出发,对包括柴达木盆地在内的青藏高原地球深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进行了思考!为今后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深化研究的内涵和布局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