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秦岭造山带多重滑脱推覆与A型俯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经海西-印支期B型俯冲与碰撞敛合形成东秦岭复合山链后,构造变动并未结束,随之发生的是A型俯冲和巨型滑脱推覆。文章依据地表地质及更能清楚地反映地壳结构的二维速度资料,对东秦岭造山带的滑脱-推覆构造进行了再次研究,并建立了该区的A型俯冲模式。认为东秦岭地区存在着六重拆离滑脱与数个大型推覆构造和两条巨型A型俯冲带,其A型俯冲模式表现为奇特的“双楔剖竹“。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05,自引:9,他引:105  
北祁连走廊南山加里东火山岛弧带前缘为弧前俯冲杂岩增生地体。它由多重的增生火山岛弧、复理石增生楔、高压变质滑脱带及蛇绿岩残片组成,为早古生代古祁连洋壳自SW往NE俯冲于阿拉善地块之下的结果。俯冲过程的高压变质阶段经历了中温高压的初期、降温增压的主期而进入降压增温的驰后期。提出了450-500Ma期间,中祁连地块向北俯冲、阿拉善地块向南增生的海沟后退的俯冲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深俯冲剥蚀模式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中国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的变质基底组成.南苏鲁(临沭—连云港地区)中不同类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拉伸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南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作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780-700Ma)裂解事件的响应.北苏鲁(青岛—威海)超高压变质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表明,变质基底的年龄是2400Ma(或 & 2400 Ma),并经历了1800-1700Ma和-200Ma的变质事件,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变质基底组成,北苏鲁的变质基底属于北中国板块胶辽朝地块的一部分,形成时代比南苏鲁基底老得多,其与南苏鲁地块之间的界限位于五莲以北到海阳所以南一线.由于在北苏鲁含柯石英的透辉石石英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精确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234.1±4.2)Ma,退变质年龄为(218.2±1.5)Ma,表明南、北苏鲁2个不同时代基底地块同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根据上述事实,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俯冲剥蚀新模式,即扬子板片在240-220Ma的深俯冲作用中拽动上部胶辽朝板片的—部分老变质基底岩石向下俯冲至大于100km的深度,并形成楔形俯冲剥蚀体,之后又与南苏鲁俯冲板片一起快速折返上来。   相似文献   

4.
深俯冲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实验岩石学方面已有广泛报道,而天然初始熔体的组分却难以厘定。对此,本文从苏鲁超高压地体荣成混合岩中识别出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天然初始熔体组成。野外露头显示,混合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的浅色熔体呈不连续的条带状与残余体互层产出,指示了原位或近源区的部分熔融特征。混合岩浅色体锆石CL图像呈明显的核-边结构,继承核部为扬子板块来源的岩浆锆石,形成时代为721±24Ma;新生边部CL图像具震荡环带结构,微量元素上REE呈明显左倾,具有Eu的负异常及Ce的正异常,低的Hf/Y和Th/U比值,具深熔锆石特征,指示形成于花岗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边部U-Pb谐和年龄为225.9±2Ma,略晚于苏鲁超高压地体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表明初始熔融发生在超高压地体折返早期。浅色熔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量元素上具有高SiO_2、K_2O及Na_2O含量,低的Fe_2O_3~T、MgO及CaO含量,A/CNK=1.02~1.04,呈弱过铝质亚碱性花岗岩的特征,这与实验岩石学中富硅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组分极为相近;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Pb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REE呈较为平坦的配分模式,具弱的Eu负异常并亏损Sr。本文通过上述对天然样品研究,厘定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及其初始熔体的组成,为理解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5.
笔者根据现有地质资料,结合矿井考察,提出了杨梅山煤矿现在开采的煤层,也属推覆体的新认识。煤矿井巷所揭露的构造为燕山早期所形成,其主压结构面近南北向,两组斜交剪断面为北东及南东向,並有一组张断面与之直交。印支期构造为含煤沉积提供了场所,燕山早期构造对它进行初次改造,主要表现为褶曲和断裂,燕山晚期至喜山期构造对它再次改造,主要表现为逆冲断裂,有三层推覆体形成。根据这些规律,为井下开采预测可能出现的构造、追索煤层提供依据,並预测矿区东南部可能存在有广东丰田式的煤产地。  相似文献   

6.
7.
8.
严溶  张泽明  董昕  林彦蒿  刘峰 《岩石学报》2013,29(6):1949-1961
高压基性麻粒岩以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共生为特征,是研究大洋或大陆地壳俯冲-碰撞的最好载体之一.西藏拉萨地体北部高压基性麻粒岩以构造块体的形式出现在早古生代沉积岩中.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是辉长岩,它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从早到晚分别是:角闪岩相变质(0.9~1.0GPa和710~720℃)、高压麻粒岩相峰期(1.55~1.65GPa和730~740℃)、麻粒岩相(0.82GPa和821℃)和角闪岩相退变质(0.60~0.68GPa和520~540℃)作用.整个变质作用的P-T轨迹是顺时针型的,包括一个近等压降温的早期角闪岩相变质过程,近等温升压的晚期进变质过程,以及加温降压的早期退变质过程和降温降压的晚期退变质过程.这表明,高压基性麻粒岩形成在较高地热梯度条件下,并且经历了加热变质过程.因此,纳木错高压基性麻粒岩并不是形成在典型的洋壳俯冲带构造环境,洋中脊俯冲和地幔柱作用是其成因的可能构造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砂体与可地浸砂岩型铀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述了前人对砂体的定义及砂体分类的基础上 ,从多方面阐明了砂体研究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Milov.  D 胡克 《世界地质》1991,10(1):101-102
Serbo-Macedonian地体(SMM)代表着Vardar洋壳东缘的最外侧部分,由先寒武系至下古生界不同种类的变质岩石组成。根据其成分和变质程度,该地体可分为两套杂岩(Dimitrijevic,1967): (1)SMM下部杂岩,包括片麻岩(主要成分)、云母片岩、斜长角闪岩、榴辉岩和石英岩; (2)SMM上部杂岩(或Vlasina杂岩),分布局限,由绢云绿泥片岩、变基性和变火山碎屑岩组成。由于SMM地体对南斯拉夫地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关于这些岩石的变质作用近  相似文献   

13.
地体构造对金区域成矿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体构造学是板块构造的发展和初充,几乎所有的地台(克拉通),造山带,大陆板块皆是由独立的地体所构成。相邻地体可由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上的不同及边界断裂来鉴别。近二十年来,对于金等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台(NCP)和中国东部造山带中金矿的分布与地体构造密切相关。富金地体与盆金地体有明显不同,它们在基底的组成,岩浆作用,交代蚀变作用,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方面形成明显的对照。富金地体经常位于地台的边缘与造山带相邻以及位于A型或B型储冲带的上盘,在结晶基底中常有两绿岩带,多时期花岗岩和富挥发分,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富Au的煌斑岩广泛分布。贫金地体常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地体—板块构造分析理论,指出晋宁—澄江期扬子板块西北缘是由外来的和自大陆分离的洋壳型、洋岛—岛弧型、岛弧型、陆壳型及海底高原等不同类型、不同时代地体组成的增生型大陆边缘。这些地体的分布和运动受板块构造运动控制,经过中、晚元古代的分离与联合,最终于早震旦世末的澄江期以俯冲缝合和碰撞焊合方式增生到扬子陆核上,形成统一的扬子板块基底。  相似文献   

15.
于文卿  于恩君 《铀矿地质》2000,16(5):280-285,290
本文在综述了前人对砂体的定义及砂体分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阐明了砂体研究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推覆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中生代存在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即由南北陆块碰撞(华北古板块与张广才-佳木斯地块)所形成的近东西走向的构造(古洞河-富尔河碰撞带)和东部地体向陆缘增生挤压所产生的南北走向的褶皱-推覆构造。前者由早期构造杂岩带及叠加于其上的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所代表,后者是在印支期的褶皱和糜棱岩化带之上发育的推覆构造。两种碰撞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为晚中生代(J3-K)。  相似文献   

18.
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结构模式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研究结果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南秦岭造山带当地区基本构造特征为巨型推覆构造,命名为武当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北向南可分为汉江推覆岩席、十堰推覆岩席、杨坪推覆岩席,三台推覆岩席及银洞沟推覆岩席。各推覆岩席表现为由印支期前伸展环境下水平滑脱剪切作用所造成的堆垛的武当群岩系在印支期以来南、北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历经褶皱-韧-脆性推覆和脆性推覆阶段的构造变形,形成由北向南逆冲推覆呈前展式结构的  相似文献   

19.
论郯庐断裂带(嘉山—庐江段)A型推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杨汉君 《地层学杂志》1992,16(3):216-218
<正> 扬子准地台西缘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矿山梁—天井山复背斜推覆体中,出露一层厚31—85m,由南向北分别超复于寒武系、志留系之上的石英砂岩层,广布于四川江油县五花硐—广元上寺一带,历来视为早泥盆世平驿铺群(组)。 平驿铺群(组)始于“平驿铺石英砂岩”。系赵玉曾、黄汲清(1931)将平武平驿铺唐王寨向斜中厚达2500m以上的含灰、灰白色石英岩状砂岩夹杂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地层,命名为平驿铺石英砂岩。乐森(王寻)(1956)将龙门山唐王寨向斜北西翼下泥盆统划分为平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