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该文主要论述不同硅藻土矿床的矿物组合和电子顺磁共振测试结果,并探讨硅藻土中铁的存在形式和硅藻土的加热相变。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两种高岭石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笔者对我国北方两种不同类型的高岭石进行了化学分析、差热和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及电子顺磁共振等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还原条件下形成的高岭石中,铁主要以Fe2+的形式置换结构中的Al3+,同时也有部分铁以亚铁化合物形式存在;在氧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岭石中,铁主要以Fe3+形式存在于晶体结构和杂质铁氧化合物中,也有部分以Fe2+置换Al3+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蒙脱石热处理产物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广东和平蒙脱石及其热处理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差热和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及电子顺磁共振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蒙脱石的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蒙脱石的电子顺磁共振谱中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信号,其g值分别为416和2.1,前者对应于蒙脱石八面体片中Fe3+的结构信号,后者对应于蒙脱石晶体表面吸附的某种超微粒富铁相———无定形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中的Fe3+的结构信号。随着蒙脱石热处理温度的不同,两者的信号强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蒙脱石结构中的Fe和吸附的Fe在相变过程中所发生的价态和结构变化及迁移。 相似文献
5.
6.
7.
干酪根电子顺磁共振(EPR或ESR)是目前国内外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它能够可靠地用于石油勘探之中。电子顺磁共振是检出和研究自由基(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多环芳香结构)的一种手段,有效、准确、快速,所以近年来在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8.
通过14件高温高压实验样品及其原样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论述了温度、压力、应力、应变速率和应变强度等是影响变形煤化学结构演化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的煤级中和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各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变形煤EPR参数的演化与镜质组反射率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具有较好的规律性。说明镜质组反射率是煤化学结构演化的外在反映,是煤田构造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首次利用EPR研究了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粘土岩中的粗晶(1~2mm)。与粉末状地开石、高岭石、地开石-高岭石混合样的Fe~(3+)EPR谱对比证明,这些粗晶是一种地开石-高岭石(D-K)的非规则混层矿物,其单晶的EPR表明,Fe~(3+)离子有两种位置:低对称位置,引起弱各向异性的Ⅰ线,λ~0.30;高对称位置,给出强各向异性的E线,λ~0.24。这对历来认为高岭石的Fe~(3+)谱中Ⅰ线为各向同性的看法是一个有益的修正。Ⅰ呈双线(Ⅰ_1及Ⅰ_2)是鉴定这种粗晶属于D-K混层矿物的一个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12.
13.
天然叶蜡石及其热处理产物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EPR研究了18个天然叶蜡石样及其4个热处理产物。发现天然叶蜡石有三个EPR吸收带:A(g有效≈11.4),B(g有效≈4.3)和C(g有效≈2.0),其中A是叶蜡石的特征谱。A在>400℃热处理时与B在强度上呈消长关系;<400℃热处理时A和B均随温度升高而加强;900℃时A消失,B的强度远远大于原样中的A;C附有超精细结构谱(g″=2.04,g┴=1.96,A″≈A┴=19.5×10^-4T),C在热处理时呈现复杂的变化。结果表明,A吸收带属于叶蜡石八面体AI(Fe)-O4(OH)2中的Fe^3 ,B吸收带归于八面体AI(Fe)-O2(OH)4中的Fe^3 ,C吸收带是无机自由基(如AI-O^-Si)和有机自由基的叠加谱;900℃热处理后八面体层中配位发生了变化:AI(Fe)-O4(OH2)→AI(Fe)-O5 H2O↑,AI(Fe)-O2(OH)4→AI(Fe)-O4 H2O↑;类质同象置换AI^3 的不仅有Fe^3 ,而且有Fe^2 离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振动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了云龙锡矿锡石的谱学特征。根据红外光谱的谱形、吸收频率和吸收峰强度特征,将云龙锡矿锡石的红外光谱划分成两种类型:A型谱和B型谱。红外光谱特征的研究结合宏观地质特征的研究表明:氧化物阶段锡石的红外光谱为A型谱,硫化物阶段锡石的红外光谱为B型谱。随着锡石成分和结构的变化,锡石的拉曼光谱的谱型、振动频率也发生变化,反映了锡石的成矿条件的差异。云龙锡矿锡石的EPR谱研究表明,云龙锡石中含有呈类质同象进入锡石晶格的V~(4+),根据V~(4+)的稳定场研究,云龙锡石主要形成于相对碱性和偏还原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5.
电子顺磁共振法测定煤、沥青、石油和沉积岩分散有机质中自由基含量及其在地质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化学》1975,(1):75-82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adical content in dispersed organic matter from coal, asphalt, petroleum and sedimentary rocks by means of ESR is discuss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ults are also consider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radical content as an indicator is suggested for the degree of metamorphism of the dispersed organic matter and for other geologic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edimentary rocks and deposits.From the variation of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radical in flame coal samples determined after experiment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he maxium temperature to which the flane coal may have been subjected during its evolution and the temperature-pressure limit for the flame coal-fat coal inversion have been predicted. 相似文献
16.
不同变质类型煤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前陆盆地石炭纪含煤岩系高煤级煤的电子顺磁共振分析,探讨了不同变质类型煤的芳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煤级煤的自由基浓度、线宽和兰德因子的演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随镜质体最大反射率的增大而呈规律性演化的趋势,构造应力作用促进和增强了环缩合作用和拼叠作用,有使煤超前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的是昔遍存在于石英样品中的O--AI空穴心和E心。根据石英中O--AI心和E心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随石英脉形成温度变化的特征,可间接地推测主成矿阶段。石英的O--AI心强度与矿石含金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γ=0.61(a=0.01)。在4个钻孔中,石英的O--AI心强度与含金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石英的O--AI心强度与含金量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可作为金矿床成矿预测及找矿评价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穆斯鲍尔诺、EPR谱和红外光谱,对不同颜色的岫岩玉(岫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绿色岫玉主要由叶蛇纹石组成,黄色岫玉由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组成。穆斯鲍尔谱显示出Fe2+和Fe3+的两个双吸收特征。Fe2+:化学位移为1.122mm/s,四极分裂为2.701~2.721mm/s,占据八面体位置;Fe3+:化学位移为0.155~0.355mm/s,四极矩为0.337~0.470mm/s,占据四面体位置。电子顺磁共振谱显示出中心场0.336T附近,存在一个具有超精细结构的六重吸收,g≈2.0,与处于八面体上的高自旋Mn2+有关。在低场区(0.16T附近),出现两个吸收线,g分别为4.29和3.88,与处于四面体位置的Fe3+有关。红外光谱显示出与叶蛇纹石有关的OH-振动吸收带(3665~3670cm-1);在3690~3680cm-1间显示出与利蛇纹石有关的吸收肩。1070,980cm-1出现Si-O振动吸收,另尚有5个吸收带(610,560,445,400,300cm-1)。随着绿色的加重和质量的提高,岫玉中Fe2+和Mn2+的浓度也增加。证实了岫玉的绿色与Fe2+→Fe3+的荷移有关,岫玉的黄色与O2-→Fe3+荷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野外共生次序和矿物次序的研究,对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至关重要,现以内蒙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山东招掖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床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