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丙烯酸聚合物乳状液。通过加入水、表面活性剂及液体石蜡等物质制成乳胶状土壤防渗剂。防渗剂阻止渗漏的机理为吸附和堵塞作用。经初步测试,防渗剂对清水和卤水有较好的防渗效果,并且可以在pH=1~13环境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殷宗慧  刘虹 《地理研究》1993,12(3):100-106
本文通过作物盆栽试验、区域调查、农田径流和淋溶试验以及土壤生化活性和微生物试验,研究了铅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累积,并通过迁移模式的计算得出了铅的土壤临界浓度和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3.
用微型蒸渗仪测验根灌节水潜力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研究在中国西北塔里木河下游兵团农垦区红枣生态经济林进行,用微型蒸渗仪(MLS)测定了根灌与滴灌条件下的田间土壤蒸发。通过试验研究,初步提出了可用于西北干旱区测定滴灌与根灌土壤蒸发的MLS的最佳长度,同时探索了根灌与滴灌的土壤蒸发规律,对根灌的节水空间进行了分析。根灌与地表滴灌的土壤蒸发对比试验表明,同等气象、灌溉条件下,根灌土壤蒸发损失约为地表滴灌的一半;而根灌与滴灌带的土壤蒸发对比试验则表明,同等气象、灌溉条件下,滴灌带土壤蒸发损失量比流速较大的根灌平均高12%左右。本项研究为根灌技术在干旱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西部土壤蒸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扰动土土柱内储存水分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覆盖/覆玉米秸秆/覆卵石三种处理的土壤蒸发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不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土壤水分越大,土壤表层保持湿润时间越长,蒸发量越大。在33 d的试验观测期内,三种处理的蒸发动态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没有集中的蒸发高峰期,而不覆盖处理的土壤蒸发过程主要集中在前10 d。土壤累计蒸发量与蒸发时间的回归分析说明,同一时间内各处理的累计蒸发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山地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根据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分类,划分了粘土矿物地带。采用土壤结构恢复试验,比较了不同粘土矿物组成土壤的结构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6.
信息博览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许冀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采用膨润土膜可以达到既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而又有效保护古建遗址的双重功效。前一时期,圆明园防渗成为了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而目前对其防渗实施的“土工膜”法,由于将使湖泊和水系底部“滴水不漏”,导致湖底和水系底部的地层土壤极端缺水,使所有动植物彻底灭绝,因此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许冀泉研究员说,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黏土。而蒙脱石颗粒极薄又极细,在水中能膨胀、分散成胶体悬浮状态,又会在电解质的影响下聚沉下来,生成不透水的厚实聚集体或蓬松的絮状聚凝物,由此提供了控制膨润土沉积层密实度和渗透性的可能性,从而使膨润土沉积形成的膜在性能上远比塑料膜优越。  相似文献   

7.
砂田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砂田(GSMF)表面覆盖的砾石层对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于2004年春布设试验,分别为砾石覆盖厚度试验、覆盖砾石粒径试验和不同粒径砾石按不同比例混合覆盖试验。于2009年5月对未经扰动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组成和土壤含水量进行研究,土壤剖面深度分别为0~1 cm、1~2 cm、2~4 cm和4~20 cm。结果表明,砾石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当土壤表面覆盖的砾石粒径越小或者组成覆盖层的砾石以小粒径为主时,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积累和细菌的生长,反之则利于放线菌的生长,粒径范围在1~8 cm时,较利于真菌生长,在砾石覆盖厚度试验中观察到有超过50%的真菌分布在0~1 cm深的土壤剖面中这一特有现象。砾石层覆盖厚度为7~9 cm时,最适宜微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8.
非饱和土壤导水率是研究土壤水盐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其测定方法很多。根据Libardi等人提出的野外测定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θ法,通过在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棉田的试验,求得了该站绿洲棉田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建立了计算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经验公式,将θ法与毛细管模型确定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θ法的误差来源。研究结果表明:θ法简单实用,是一种野外测定非层状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根据多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提出松嫩平原西部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应综合考虑灌溉淋洗、潜水位、时间及土壤化学改良4个要素;研究了西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变化及对周边土壤环境特征的影响,认为单一的水利用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土壤次生渍化的问题;通过不同用水条件下耕层土壤盐分变化及土壤改良剂综合配套试验研究等,提出本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区域干旱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土壤干旱,利用大气和土壤耦合模式对干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数值模拟方法上,引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宾西法尼亚大学联合开发的第四代中尺度区域数预报模式MM4作为与土壤耦合的大气运动模式;将区域中尺度大气运动模式MM4与土壤水传导模式耦合,通过对土壤湿度的连续计算来试验模拟出干旱过程的几个阶段的状态。在大气与土壤耦合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了4个的方面作用:分别是地表水蒸发、蒸腾作用、地表水渗透和地面风场。在进行区域干旱过程模拟试验中,以土壤湿度作为干旱划分指标,针对壤土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1999年8月1日至30日的地面、高空资料进行连续计算。试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供水量满足农作物需水量阶段;第二阶段为根系层土壤供水量小于农作物生长需水量阶段;第三阶段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作物干旱阶段。在对模拟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后,得到了一些干旱形成过程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1.
荒漠地区农作物抗盐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盐渍土是荒漠地区的重要问题,它在绿洲农业、畜牧业、交通建设等方面都造成极大的危害.荒漠地区不仅有原生盐渍土,而且有随着荒漠的垦植、不当的灌溉造成的大片的次生盐渍土,仅甘肃而言就有二百多万亩.其中百分之八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严重地危害着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荒漠地区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生态平衡脆弱,在这类地区以水灌冲洗法为主开展治理工作将是不适宜的,而从农田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土壤盐分危害作物的机理,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抗盐、耐盐作物,将是荒漠地区开发利用盐渍土的主要途径。本文尝试以张掖、民勤、酒泉等地实验统计的土壤盐分与小麦产量的数据为例,就土壤盐类危害作物的主要因素、单盐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盐类集合对作物的制约作用等问题进行数量分析,提出了优化利用策略期望有益于耐盐作物的选择和荒漠地区盐渍土的整治利用.  相似文献   

1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土土壤蒸发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翟翠霞  马健  李彦 《干旱区地理》2007,30(6):805-811
土壤表面蒸发是降水的无效损失,其大小直接决定着降水转化为有效土壤水的效率,从而间接决定了植物可利用水分的多寡。在降水稀少的沙漠区,定量认识土壤蒸发的大小和其所占降水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在2004年全生长期(5~9月)应用自制的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测定了风沙土(有结皮覆盖的丘间低地和裸露沙丘顶部)和对照的荒漠盐碱土的土壤蒸发。结果表明:在相似的气象条件下,风沙土区的丘间低地和荒漠盐碱土的日平均蒸发量分别约是裸露沙丘(风沙土区)的2倍和3倍。整个生长期裸露沙丘的累积蒸发量为18.7mm,丘间低地为38.8mm,荒漠盐碱土为52.1mm。根据整个观测期的累积蒸发量和累积降雨量计算得出的蒸发降雨比分别为:裸露沙丘0.20,丘间低地0.42,荒漠盐碱土0.62,表明裸露沙丘由降水转化为土壤水而储存的比率最高。同时,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风沙土区0~5cm土层的含水量对土壤蒸发起决定作用,而盐碱土区的土壤蒸发则受到更深层次土壤水分的影响。裸露沙丘低的土壤蒸发、高的降水转化效率,为植被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裸露沙丘的低蒸发量可以视为植被状况对生态水文过程的一种良性反馈。  相似文献   

13.
于钊  李奇铮  王培源  蒋齐 《中国沙漠》2022,42(2):215-222
荒漠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退化和恢复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变化特征,是精确评估荒漠草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关键,也能为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荒漠草地、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和通过植被建设恢复良好的人工-天然荒漠草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主...  相似文献   

14.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壤类型无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无机碳(SIC)是干旱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特征和储量是开展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必要基础。基于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SIC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估算了研究区SIC储量,并探讨SIC含量与分布、储量特点以及与土壤有机碳(SOC)和理化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各类型平均SIC含量为53.06~79.90 g·kg–1;类型间SIC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50 cm以上各层SIC含量顺序为灰棕漠土>盐碱土>水成土>荒漠风沙土,50 cm以下则盐碱土和水成土逐渐占优势。SIC含量的垂直分布总体表现为低-高-低的特征(10 cm单位土壤深度),除灰棕漠土外,SIC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较均匀。研究区无机碳密度平均为9.37 kg·m-2,SIC库储量为234.50 Tg。SIC含量与SOC及含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并随土壤深度增加有增加趋势;与土壤容重和表层pH值负相关,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
沙漠人工植被区土壤蒸发测定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在2003年生长季,应用自制的微型蒸渗仪(Micro Lysimeter)、大型称重式蒸渗仪(Lysimeter)和TDR对比测定沙漠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植被区与裸沙土壤蒸发,结果表明:在沙漠人工植被区由于植被比较稀疏,土壤蒸发不受植株的遮阴的影响,但不同样地的蒸发量是有差异的,而样地和位置间的互作不显著。为提高蒸发测定精度,建议微型蒸渗仪勤于换土,尤其是在大降水发生之后;将横插式 TDR探头改为竖插式能探测到小降水后的蒸发量。在沙漠区有很大比例的蒸发发生在紧接降水之后。以微型蒸渗仪的测定结果为主,结合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的测定结果推算出整个试验期间的裸沙、油蒿和柠条样地的蒸发量为 111.6mm、93.8 mm和99.3 mm,油蒿和柠条样地的蒸发量分别占同期蒸散量的45.1%和43.6%;油蒿和柠条样地均以8月份日蒸发量0.93 mm·d-1和1.10 mm·d-1最高,5月份日蒸发量0.30 mm·d-1和0.28 mm·d-1最低。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ports a geomorphologic landscape investigation, vegetation survey and soil sampling at 14 sites across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between 87o37'09'-88o24'04'E and 44o14'04'-45o41'52'N. The study encountered 8 species of low trees and shrubs, 5 of perennial herbs, 8 of annual plants and 48 of ephemeral and ephemeroid plants. These species of plants represent one-third of the species found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and their communities make up a large proportion of desert vegetation with great landscape significance. In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 plant communities are accordingly succeeded with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macro-ecoenvironment.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CA) we found that the micro-ecoenvironment heterogeneity of aeolian sandy soil'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nutrient, soil moisture, soil salt, pH etc. only impacted the diversity of herb synusia (PIEherb) of the desert, with a negative correlation. Meanwhile, the impact of microhabitat on the plant community pattern with an antagonistic interaction made vegetation's eco-distribution in a temporary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17.
1IntroductionStudy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habitat heterogeneity is important to recover and rehabilitate the desert vegetation, stabilize the desert ecosystem and prevent desert expansio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carried out many studies on this topic (Archer etal., 2002; Bolling etal., 2000; Chen etal., 2003; Dasti etal., 1994; Gu etal., 2002, Li etal., 2001; Li etal., 2001; Liang etal., 2003), which have used and refined statistic tech…  相似文献   

18.
乌兰布和沙漠灌溉农田深层渗漏特征与水量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干旱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灌溉农田,改造沙漠(包括戈壁)为灌溉农田仍为治沙的重要途径,深层渗漏是地表水温过程及优化灌溉制度的重要参数。针对乌兰布和沙漠熟化的灌溉农田,保留50 cm的耕作层熟化土壤,分别客换50~150 cm砂土、壤土和黏土,配置成为3种土壤类型样地,实时监测了当地农民对农田的实际灌溉量与灌水量、土壤含水率及深层渗漏量。结果表明:(1)2017年4月17日的单次灌水量118.64 mm后,砂土、壤土、黏土样地150 cm深层出现渗漏的时间分别为灌溉后的13、72、257 h。(2)单次灌水量118.64 mm的15 d后,砂土、壤土、黏土样地150 cm深层渗漏量分别为110.87、12.2、0.8 mm。(3)2017年生长季内(4月1日至10月30日)5次灌溉水总量为641.53 mm时,渗漏水总量为砂土449.60 mm、壤土270.60 mm;土壤的蓄水量变化为砂土-48.79 mm、壤土-35.32 mm。(4)砂土、壤土和黏土的渗漏水量差异是影响灌溉水量和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论山西褐土区农田土壤干燥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山西褐土区离石、忻州、太原、寿阳、临猗等地玉米、小麦农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5个代表性样点12个剖面采集0~600cm深度土壤样品,研究分析不同季节土壤垂直剖面水分状况。结果表明,该区玉米、小麦等农田中普遍存在土壤干层,轻度和中度干层都有显现;季节性干层的存在是该地区农作物易于发生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晋中玉米地轻度干层发育到了600cm以下;晋南由于长期气候干旱,导致干燥化程度加重,轻度土壤干燥化也已发育到了600cm;晋西玉米地400cm接近轻度干化,晋北玉米地轻度干层也已达到600cm深度。农田季节性干层、深层土壤干层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田土壤的水循环;降水量少是本区农田干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农田生产力提高、植被密度和蒸发对临时性干层形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选择低耗水、深根系的旱地作物,同时合理密植、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灌溉等都是减缓农田干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   总被引:63,自引:6,他引:57  
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干旱区面积扩大 ,半湿润区面积缩小 ,气候趋向干旱化 ;东经 10 0°以西地区 ,极端干旱区面积在缩小 ,湿润指数有增大趋势。如果把温度和湿润指数相结合 ,东经 10 0°以东的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为持续的干暖型 ;东经 10 0°以西的西北地区 ,则由干暖型向湿暖型转变 :河西走廊和东疆盆地转型的时间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 ,北疆山地绿洲荒漠地区转型的时间发生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后。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速率。 4 0年来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降水和潜在蒸发都呈下降趋势 ,但降水减少速率大于潜在蒸发下降速率 ;在东经 10 0°以西地区变湿的原因 ,研究认为除了降水有所增加外 ,潜在蒸发也在下降 ,而且潜在蒸发下降速率的绝对值大于降水增加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