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石灰桩加固软弱地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汪稔  陈善雄 《岩土力学》1994,15(3):19-25
石灰桩作为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快速的软弱地基加固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近一年来利用石灰桩处理软弱地基的成功经验。现场检测表明,对于单层和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而言,采用石灰桩可以使软弱地基获得良好加固且满足设计要求。文中还对石灰桩的加固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用水泥搅拌桩处理50000m^3大型油罐深达27m的软弱地基,至今在国内尚属首次。为了确保该项目能顺利成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计算和监测工作。在分析软土特性、离心模型试验、水泥土优化配比试验、优化设计、制桩工艺、桩身质量检验、安全使用监测、施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方面经验可供类似的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填方地基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为基础,结合九寨黄龙机场高填方地基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高填方地基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即对九寨黄龙机场104 m高填方地基的离心模型试验,采用等应力局部模型设计方案,以剔除法和等量代替法配制填料,以等效法模拟软弱地基强夯处理,并以增大离心加速度的方法模拟高填方地基的填筑加载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高填方地基的总体沉降特征为"沉降大、压实快";土体的压实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试验中高填方地基施工结束时土体的沉降固结度已完成90%以上,施工结束后土体产生的沉降量还不到土体总沉降量的10%.  相似文献   

4.
卢国胜  蒋昌贵  王迅 《岩土力学》2007,28(10):2101-2104
通过无处理软土路基和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探讨了路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搅拌桩对路基沉降控制的效果以及桩顶、桩底、桩侧不同深度处的应力分布和不同深度处的桩身应变,对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处理措施的选择和复合地基的理论计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敬枢 《广东地质》1998,13(3):54-58
珠江三角洲某轧钢厂主厂房拟建于下卧淤泥质土的软弱地层之上,为此提出综合加固方案,按1.2m×1.2m的密度布置深层搅拌桩(桩径0.55m,桩长6m)处理上部6m厚的素填土层,按2.4m×2.4m的密度布置水泥碎石桩(桩径0.50m,桩长17.5m)穿越过埋深8~14m的淤泥质土进入粉质粘土1m,此方案不但满足构筑物对地基承载力(150kpa)和沉降变形(20mm)的要求,且施工工艺简单,处理成本较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地基加固技术在上海地区的应用与发展,探讨了上海地区常用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基本 原理、适用土质范围和实际应用效果,提出一些可供实际工程设计、施工和检测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胡勇刚  罗强  张良  黄晶  陈亚美 《岩土力学》2010,31(7):2207-2213
为充分掌握斜坡软弱土地基在路堤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寻求合理的地基加固措施,以新建达成铁路扩能改建工程某工点为原型,设计了5组基于水泥土搅拌法地基处理方案的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针对斜坡软弱土地基的上、下坡侧分别采取不同的桩间距布设,可减小斜坡软弱土地基沿横向的差异沉降变形,提高地基加固的均匀性;(2)在斜坡软弱土地基的下坡一侧布设斜桩,具有较好的水平变形约束效果,但在竖向沉降控制方面表现略差;(3)斜坡软弱土地基下坡一侧产生的变形将引起上坡一侧产生相同方向的变形,并以水平变形的表现较明显,地基加固应以控制下坡一侧的变形为重点;(4)地基水平变形沿深度的变化规律因地基布桩疏密的不同而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曲线和单调衰减的双曲线型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8.
《岩土力学》2017,(Z1):131-139
置换率是确定CFG桩复合地基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土层分布明确桩长后针对目标附加荷载选择置换率是竖向结构体系决策的基础,目前缺少不同置换率复合地基力学性状附加荷载影响规律共同认知。通过进行2组相同附加荷载和加固深度、不同置换率的复合地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复合地基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桩土应力比和地基沉降响应附加荷载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因置换率的增大,(1)CFG桩所承受的轴力有所减小,且轴力最大值所在位置上移;(2)摩阻力零点位置和桩体上部负摩阻力最大值位置出现上移且后者变化速率加快,桩端最大正摩阻力值明显减小;(3)桩土应力比有所减小,且在深层土体中其沿深度方向的减小速率变小;(4)地基沉降和地表沉降明显减小,地表沉降与荷载呈线性关系变化,CFG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发展史,将其大致分成压密固结法、换填垫层法、注浆加固法、复合地基法4大类,综述了各类地基处理优化技术的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加固优势等。重点介绍了这些地基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及其今后研究方向;阐明了我国地基处理优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崔溦  闫澍旺 《岩土力学》2008,29(5):1315-1319
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需要兼顾承载力和变形两方面的要求。针对山区沟谷软基的特点,采用了夯实水泥土桩与土工格栅联合加固的方法,是一种创新,选择合适的试验手段来研究该种型式的复合地基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夯实水泥土桩联合土工格栅复合地基上路堤的填筑进程,水泥土桩采用石膏柱模拟,土工格栅采用预拉伸加筋格网模拟,试验得出了该种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夯实水泥土桩具有较好的加固基础作用,格栅的主要作用是均衡上部荷载和减小差异沉降,采用夯实水泥土桩联合土工格栅的复合地基形式可以满足沟谷软基的沉降控制要求,其最终结论可以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东北某铁路为长春到白城的客货两用线, 线路穿越吉林省西部特殊土分布区约292km, 区内分布有地震液化土、软土及松软土、盐渍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通过对线路的勘察, 发现软土及松软土、季节性冻土全线均有分布, 松原至白城段有盐渍土分布, 松原至大安段存在地震液化土。季节性冻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地震液化土在地震、车辆动荷载等作用下易发生砂土液化。软土及松软土的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渗透性, 盐渍土的吸湿、保湿、淋溶、沉陷、溶蚀、膨胀等特性, 造成路基强度降低, 基床下沉、不均匀沉降等危害, 并对线路设计和施工方面产生影响。针对线路工程的要求, 分析特殊土的分布及其工程特性, 结合工程实际, 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和路基加固办法, 为工程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2.
软土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预测的非等时距GM(1,1)模型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大规模城市建设诱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已成为上海软土地区地面沉降新的制约因素。本文针对上海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特点,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非等时距GM(1,1)预测模型,并用工程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得到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研究结果对预测和控制软土地区由建筑物群引起的地面沉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沉管CFG桩复合地基在廊坊地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振动沉管在廊坊某综合楼地基处理工作中,针对当地地质条件,为保证桩身强度,对所用的砂、石、粉煤灰和水泥,经检测试验,确定合理的施工配合比。为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顺利开展,施工时采用了在桩管底部外环包焊钢板、进入软弱地层时减慢提升速度并适当留振将混合料的坍落速度加以控制等重要措施。经单桩载荷试验和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施工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技术现状与趋势,指出了各类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与效果。着重分析了新近吹填造地场地的特点与地基处理的可行方法,进而提出了发展动静排水结合的复合力排水固结法是软土地基快速处理的主要方向,以及通过动力排水固结或动力固结使填土达到超固结硬壳层的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