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疆夏季变湿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1961-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新疆夏季(6~8月)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1971-1986年干旱期和1987-2003年湿润期的大气环流变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平均环流场上,中亚-巴尔喀什湖槽及上下游地区脊的增强是新疆地区夏季变湿的环流场特征之一,且中亚-巴尔喀什湖槽随高度增加强度明显增强,200 hPa达到最强;源于低纬阿拉伯海向北直至中亚对流层低层偏南的强气流是湿润期环流异常、降水增多的又一特征,也是水汽重要来源之一;中亚上空高空急流轴南压是新疆夏季湿润期与干旱期高空急流最重要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反演的雪深数据集(1979-2014年),利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雪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979-2014年,东北地区年均雪深总体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084 cm·(10a)-1。其中,春季雪深减小速率最大,为-0.19 cm·(10a)-1P<0.05),其次是冬季[-0.17 cm·(10a)-1],而秋季雪深减小速率最小,仅为-0.05 cm·(10a)-1。空间上,平原区(东北平原和三江平原)与少部分高原区(呼伦贝尔高原西南部)年均雪深呈增大趋势,山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与高原大部(内蒙古高原)雪深呈减小趋势,而且雪深增大区域的面积和变化速率均小于雪深减小的地区。东北地区年均雪深变化的Hurst指数为0.85,表明雪深未来减小的持续性很强;同时雪深变化具有22 a的主周期。春秋季雪深变化与东亚槽强度及北半球极涡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性,而冬季雪深与北半球副高强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基于1961 - 2018年冬季逐日降水资料, 研究了新疆北部不同类型暴雪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 冬季新疆北部的局地暴雪日数最多(73.1%), 区域暴雪次之(20.9%), 大范围暴雪最少(6.0%)。总暴雪、 区域暴雪和大范围暴雪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局地暴雪的增加趋势不显著。总暴雪、 局地暴雪和区域暴雪日数在12月最多; 大范围暴雪日数在2月最多。20世纪60 - 80年代, 新疆北部冬季以局地暴雪为主, 暴雪中心主要位于伊犁河谷和塔城地区北部; 90年代至今, 区域暴雪和大范围暴雪日数显著增加, 除伊犁河谷和塔城地区北部外, 阿勒泰地区、 天山北坡中段的暴雪日数增加显著, 乌鲁木齐成为天山北坡新的暴雪中心。新疆北部冬季暴雪的环流形势可分为3类6型, 其中锋区波动类最多, 低槽类次之, 低涡类最少。20世纪90年代前, 锋区波动类最多; 进入21世纪后, 低槽类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1958-2008年山西气温变化的特征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ith the original meteorological record, monthly report and informationized manufacture data of 109 stations during 1958-2008 archived by Shanxi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variation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and average daily range of air temperature in Shanxi,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resent 51a, the warming trend of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separately was 0.306℃/10a,0.337℃/10a and 0.363℃/10a in Shanxi,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warming trend i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separately was 0.46℃/10a、0.35℃/10a和0.26 ℃/10a, the warming rang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nation, though, the warming range in summ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average daily range: was on descending trend in winter, summer and the whole year without exception, while in spring and autumn it was on weak upward trend. North Shanxi is not only the area where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warming is the most obvious, but also is the area where the decreasing scope and extent of average daily range are maximum, Southwest Shanxi is the area where the increasing scope and extent of average daily range are maximum all the year round, in summer the air temperature appeared obvious dropping trend in the southeast of Shanxi; The contribution that the enhancing factor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made to the season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rising of moderate cities and above, is the highest in summer, and the lowest in winter.  相似文献   

5.
赵旋  李耀辉  齐冬梅 《冰川冻土》2013,35(4):959-967
基于1961-2007年四川地区119测站逐日降水资料, 利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近47 a来四川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 在1962、1982年和21世纪初发生突变, 存在22 a和6~8 a的周期.四川夏季降水可分为4个区域: 一区(盆地东部)和四区(川西高原)夏季降水量长期变化呈增多趋势, 二区(盆地中西部)长期变化呈减少趋势, 三区(川西南山)变化趋势较为稳定, 呈小幅度增多趋势. 4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各有特点, 最长存在的周期为23 a左右, 其次还有16 a、14 a、12 a、8 a、6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5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 9 a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2年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阿勒泰地区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 上升速率为0.40、 0.29、 0.58 ℃·(10a)-1; 秋、 冬季上升幅度最大。(2)极端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极高值、 暖昼、 暖夜以不同的速率上升(增加), 分别为0.19 ℃·(10a)-1、 0.58 ℃·(10a)-1、 1.45 d·(10a)-1、 3.37 d·(10a)-1。气温日较差以-0.29 ℃·(10a)-1的速率下降; 生长季长度呈上升趋势, 增加速率为3.31 d·(10a)-1。暖日、 暖夜在四季均呈上升趋势。除极端最高气温和生长季长度外, 其他指数均有50%以上的站点呈上升趋势。(3)极端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极低值分别以0.68、 0.48 ℃·(10a)-1的速率上升; 冷昼、 冷夜、 冰日、 霜日均呈下降趋势, 减少速率分别为-1.57、 -3.69、 -1.79、 -4.40 d·(10a)-1。仅冷夜、 霜日两个指数在所有站点显著下降。(4)冷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暖指数的增大幅度, 夜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昼指数的增大幅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塔里木河流域3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该流域近50年来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典型干湿月份和突变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对SPEI序列进行的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表明,近5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显著变湿并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SPEI上升趋势显著的站点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暖季(5~10月)。对突变前后不同等级干湿事件频率变化的统计结果表明,突变后,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略有增加,但轻度和中度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有所减少,而不同等级的湿事件发生频率则一致地表现为增加。对典型干湿月份和突变前后对应的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变化的合成分析表明,暖季典型干湿月份环流系统配置存在明显差异,增加的水汽和弱不稳定大气层结构是该区域1986年后暖季变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流域干湿变化与大气环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塔里木河流域3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该流域近50年来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典型干湿月份和突变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对SPEI序列进行的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表明,近5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显著变湿并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SPEI上升趋势显著的站点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暖季(5~10月)。对突变前后不同等级干湿事件频率变化的统计结果表明,突变后,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略有增加,但轻度和中度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有所减少,而不同等级的湿事件发生频率则一致地表现为增加。对典型干湿月份和突变前后对应的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变化的合成分析表明,暖季典型干湿月份环流系统配置存在明显差异,增加的水汽和弱不稳定大气层结构是该区域1986年后暖季变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953 - 2016年华山积雪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亚丽  雷向杰  李茜  余鹏  韩婷 《冰川冻土》2020,42(3):791-800
利用华山气象站1953 - 2016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9 - 2016年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分析华山积雪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温、 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 1953 - 2016年华山平均积雪日数78.5 d, 积雪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0月 - 次年5月, 64 a来积雪初日推迟, 终日提前, 初终间日数减少, 年度、 冬半年、 冬季积雪日数分别以8.3 d?(10a)-1、 7.6 d?(10a)-1、 4.7 d?(10a)-1的减少率显著减少。1981 - 2016年华山年度最大积雪深度减少趋势不显著, 年度累积积雪深度以88.2 cm?(10a)-1的减少率显著减少, 一年中积雪日数、 最大积雪深度和累积积雪深度的减少(小)趋势均以3月最为显著。1989 - 2016年华山区域积雪面积、 浅雪和深雪面积减少趋势不明显。1953 - 2016年华山年度、 冬半年、 冬季平均气温升高, 降水量减少。积雪日数与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气温是影响华山积雪日数的最主要因素。年度、 冬半年和冬季积雪日数突变年份与相应时段平均气温突变年份相近。1953 - 2016年华山冬半年、 冬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与大气环流指数相关显著, 华山冬半年和冬季积雪日数与同期西藏高原指数、 印缅槽强度指数、 南极涛动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指数为明显的负相关, 与850 hPa东太平洋信风指数、 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为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夏季晴天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与气温日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6年夏季祁连山七一冰川野外观测资料表明: 夏季晴天冰川消融区上的气温日变化过程存在滞后于消融强度日变化过程的现象, 最大值相位差约4 h. 辐射平衡在消融热量总收入中权重最大, 控制着消融强度的日变化过程;同时, 冰川区气温则受到局地环流的强烈影响, 消融区空气同周围非冰川区上的暖气流进行的水平热交换以及下垫面性状共同决定了消融区气温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新疆40a来气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变化   总被引:57,自引:10,他引:57  
何清  杨青  李红军 《冰川冻土》2003,25(4):423-427
根据1961-2001年新疆代表北疆的8个气象站、天山山区的8个气象站、南疆的8个气象站的实测资料, 分析了40 a来新疆气温、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40 a来新疆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后10 a(1991-2000年)比前30 a平均气温升高, 北疆偏高0.8℃, 南疆和天山山区均偏高0.℃; 降水变化的总趋势是增湿明显, 后10 a与前30 a相比降水增加, 南疆偏多20.4%, 北疆偏多11.3%, 天山山区偏多9.8%; 南疆与北疆各类沙尘天气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80年代以来呈减少趋势; 南疆沙尘暴、扬沙、浮尘总日数之和与同期的温度、降水在春季有相对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茜  李栋梁 《冰川冻土》2012,34(2):284-295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2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积雪深度资料,欧亚大陆积雪面积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对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的响应,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面积以及东北冬季累积雪深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关系.欧亚春季积雪面积的扩大与维持有利于8月我国东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的偏低,环流上表现出西欧与我国东北地区槽加深,泰梅尔阻塞高压加强的特征.由于欧亚中高纬上空的环流经向度加大,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诱导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东北全区8月气温一致偏低;东北冬季累积雪深减少则有利于6月东北全区、7月东北西南部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负距平),造成相关区域气温偏低.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东北夏季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对新疆水循环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冯思  黄云  许有鹏 《冰川冻土》2006,28(4):500-50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地区降水量、冰川数量、径流量、地下水位等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61个国家水文、气象站点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的降水量、气温、冰川、径流量、湖泊水量、地下水位的变化资料分析,探讨了新疆水循环的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新疆地区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全球水循环速度加快引起的.通过分析新疆高山冰川的变化,试图揭示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对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空气湿度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与气温和降水密切相关,其长期变化特征是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表征。2003年前后全国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更替使得相对湿度资料存在不能满足均一性的要求,亟需加强空气湿度变化特征方面研究。利用1961—2010年中国824个气象站订正后均一性较好的逐日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数据,剔除缺测多的站点,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中国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①全国各地年均水汽压呈增大趋势的站点占全部站点的90.3%;除春夏两季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和长江下游地区、秋季的华南地区有所减小外,各季节全国水汽压普遍呈增大趋势。②全国年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的站点占64.1%;除河北北部至辽宁北部、陕西南部至黄淮地区、江南北部、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地区以及西北大部呈增大趋势外,其余地区普遍减小;季节差异明显,春、夏和秋季,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以减小趋势为主;冬季除东北地区和云南减小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增大。③全国各地水汽压与气温、降水量普遍以正相关为主,与气温的相关性强于与降水量的相关性;相对湿度与气温普遍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普遍以正相关为主。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新疆1961年1月-2016年12月资料完整的8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冷空气过程监测指标》(QX/393-2017)的单站冷空气等级,计算近56 a来新疆各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发生频次、降温幅度、持续天数,应用线性趋势、EOF分解等分析方法,对新疆各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单站不同等级冷空气年平均频次和年累计天数均表现为中等强度冷空气最多、寒潮次多、强冷空气最少,空间分布都呈现为北疆多、南疆少的分布特征;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强冷空气区域平均的年平均频次和年累计天数的年际变化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寒潮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而空间分布上不是整体呈减少趋势,甚至个别地区呈显著增加趋势;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强冷空气在秋季前期和春季后期发生较多,寒潮则在冬季发生较多;中等强度以上冷空气年累计降温呈现北疆大、南疆小的分布特征,区域平均的年累计降温呈显著减小趋势;新疆年寒潮频次和年累计降温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39%,远远大于其它模态,第一模态(即主模态)的空间分布二者均表现为整个新疆为一致的正值,说明其变化趋势在全疆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另外北疆特征值较大,南疆特征值较小,说明北疆更容易出现异常,南疆不易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自建站至2005年的月平均气温和地温观测资料,并通过插补建立了1961—2005年漠-大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序列.结果表明:各站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近40多年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略有回升,80年代后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期升温有所减缓;沿线各站的年平均地表温度也是20世纪70年代最低,70年代进入80年代升温最明显.气温升温最显著的是冬、春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71℃.(10a)-1和0.48℃.(10a)-1,夏季升温率只有0.27℃.(10a)-1.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的升温率分别为0.45℃.(10a)-1和0.27℃.(10a)-1,气温的升温比地表温度要快.年平均地表温度要比年平均气温高,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在位相上有1~2a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王叶堂  何勇  侯书贵 《冰川冻土》2007,29(6):855-861
利用MODIS卫星反演的积雪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其与同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山区多雪,腹地少雪;高原积雪期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5月;2000-2005年高原积雪年际变化差异较大,积雪面积总体上呈现冬春季减少、夏秋季增加的趋势;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高原积雪变化的基本因子.冬季,高原积雪面积变化对降水更为敏感;春季,气温是影响高原积雪面积变化更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Acid intrusion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awur region, Xinjiang. The Ka'erjiao intrus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albite granite porphyry, K-feldspar granite porphyry, ivernite and granite porphyry. Being a transitional product between magma intrusion and eruption in the Sawur region, the Ka'erjiao intrusion was formed at the telophase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begining of early Permian as determined by the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with an age of 302.6±7.6 Ma (1σ). The intrusion consists of alkali-enriched rock, whos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of the LREE enrichment type, theδEu value is low and Nd, Sr, Pb isotopes reflect its mantle source characteristics. Theδ18O value of intrusion is low as a result of isotope exchange with meteoric water.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it was formed in a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Taking combined considerations of current studies of A-type granites and Permian volcanic rocks, we think that in the telophase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ly Permian, the Sawur region was within the extension or compressional to extensional period of a post-collisional stage. The Ka'erjiao intrusion from mantle sources can confirm the vertical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in the late Paleozoic. The Sawur region in west Junggar is consistent with east Junggar in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