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起  李振山 《沉积学报》1996,14(A00):227-233
该文通过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剖面沉积物粒度,^14C测年,CsCO3和沉只物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全新世地层中的中,细砂形成与现代流沙经历了相同地发育模式;即冲积砂风蚀形成沙丘砂,以及现代风成砂是继承古风成砂的并经历了再次水流作用和风力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的第四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全面系统分析、整理第四纪地层资料基础上,以岩石地层为基础,以古地磁、14C、热释光测年资料为依据,以化石资料为参考,对更新统及全新统进行了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单位的对比和划分;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单位的名称和含义;统一了各地层区的地层系统;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了甘肃第四纪地层层序。确定了兰州、陇西及陇东地区黄土的开始沉积时间。对甘肃第四系的动物群及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1,18(1):29-36
本文对晚新生代贵州喀斯特地貌演进的三大控制因素,即地质基础,新构造运动及换近气候波动进行了分析论证,贵州高原以峰林,峰丛,丘丛-峰丛为主体的三大喀斯特地貌景观,其发育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及褶皱型式的控制,新构造大幅度抬升使高原与峡谷两大地貌系统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及方式发生显著分化,而断裂(褶皱)的挽近活动则导致特殊水文地貌景观的形成;气候冷暖波动赞成喀斯特作用强弱交替的外力环境,总体上有利于贵州喀斯特高原面保存。  相似文献   

4.
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孙广友  罗新正  R.E.Turner 《沉积学报》2001,19(2):177-181,206
用泥炭纹泥计年与14C测年相结合的新方法,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建立了系列完整、可信度佳和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更新世末及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谱,时间跨度为 13 6 5 5年至现在;阐明了若尔盖高原不同类型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时序和空间分异规律;从沉积学上证实了各期仙女木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划定全新世大暖期为距今 95 0 0~ 2 0 0 0年,是泥炭沉积高速期;计算了泥炭沉积率。上述结果对青藏高原也有一定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直立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汉奎 《江苏地质》2001,25(2):82-86
简单地介绍了“南京直立人(猿人)综合研究专家组”近二年来的部份研究成果,如南京汤山葫芦洞内的地层可以分为4段;洞内的哺乳动物群可以分为时代不同的大洞动物群和小洞动物群;南京直立人的一号头骨与二号头骨层位不同,特征也不一;铀系测年也证明小洞的地层其年代在距今60万年-50万年间,大洞的地层年代在距今24万年-10万年间,大洞被堆石堆砾石层封闭的时间应在13万年-10万年间。从而补充和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错误。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热水3万年以来的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足金 《地球科学》1995,20(4):383-388
用各种水化学组分的月动态形式特点,论证了含水地层内水岩作用对热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不大;用地质方法检验了地热^14C测年数据的可靠性,利用地热水的测年数据和氧同位素测值作关系曲线,曲线清楚反映出最后一次冰期以来古气候的干冷、湿热变化,无论在变化趋势还是变化转折时间上,都与黄土、深海沉积、青藏湖区显示出的古气修候记录能够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7.
发刊词     
《贵州地质》诞生了,这是贵州地质战线上的一件喜事。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坡,面积十七万余平方公里,全省地质矿产,具有其本省特征,自元古代以迄中生代,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矿产种类较多,储量比较丰富;地质构造复杂;岩溶极为发育;堪称研究地层古生物,沉积岩,沉积和沉积改造矿产以及岩溶地质的良好阵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教学、科研、生产单位,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自距今55Ma以来碰撞传播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本文以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为约束,通过盆地内部一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新生代以来盆地因两大板块碰撞而引起的北东——南西向地壳缩短量,揭示盆地的性质和变形历史。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开始变形,呈现弱的挤压状态,至始新世中——晚期变形明显增强,然后略为减弱,从中新世中-晚期尤其更新世以来地壳缩短速率快速增加,反映此时挤压变形最强烈,高原北部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和牡蛎礁的古环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王宏 《第四纪研究》1996,16(1):71-79
贝壳堤和牡蛎礁是渤海湾沿海全新世的两类重要地质现象。本文运用沉积学、年代学(AMS14C测年和古地磁)和生物碳酸钙氧、碳同位素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贝壳堤、牡蛎礁及相关泥质沉积物的形成和地层序列,考订了各类海面标志点的地质意义和14C数据的可靠程度,校正了文献中的14C数据,测定了区内全新世晚期软体动物壳体的δ13C平均值,以及δ18O水/盐度和δ13C贝壳/T等基础数据,绘出了地区性相对海面变化的时间-深度图,研究了新构造活动对相对海面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本区约4000calB.P.以来的环境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泥炭与煤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煤地质学一直偏重于对煤和含煤地层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研究。近30年来逐渐重视从现代聚煤作用产物-泥炭和泥炭沼泽的角度揭示,印证成煤环境问题。但苦于寻找古代煤层的合适的类比物。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东南亚热带木本穹丘状高位泥炭的泥炭地,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观察结果,开创了泥炭与煤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定量重建贵州梵净山一万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乔玉楼  陈佩英 《地球化学》1996,25(5):445-457
在孢粉分析和^14C测定年龄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梵净山植被带及其气候状况为类比系统,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重建贵州梵净山1万年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历史,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0-7.8kaB.P.,7.8-2.7kaB.P.和2.7ka B.P到现在,依次为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其中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比现代年平均温度高出1.6-3.3℃。1万年以来的年降水量比较稳定,使本地区一直处于较湿润状态  相似文献   

12.
贵州普定岩溶地貌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俞锦标  章海生 《中国岩溶》1988,7(2):163-172
研究表明,贵州普定地区是一个白垩纪末至老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岩溶夷平面。其中峰林生成于新第三纪热带气候条件,且受到目前亚热带气候的改造,这种峰林称为残留峰林,高不及200米。由于近期高原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峡谷,成为典型的高原分水岭峡谷型岩溶地貌。自河谷到分水岭岩溶发育程度不是减弱反而增强。岩溶地貌的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在垂直方向上呈层状。通常岩溶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层为生物碎屑灰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用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法测定的贵州郑家洞AZJ-2号石笋的铀系年代。该石笋经历了三个速度不同的生长阶段,顶部90cm及底部21cm生长迅速,TIMS铀系法高分辨率年代结果仍不足以给出其确切的生长速率。精确建立碳氧同位素演化时间坐标的困难,应是从新生碳酸盐提取古气候演变信息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AZJ-2的生长起止年代为距今14.7 ̄13.8万年,贵州在此期间可能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  相似文献   

14.
青海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并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和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对近11 Ma BP以来盆地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19个沉积岩相和湖泊、三角洲、辫状河流、水下扇三角洲和水上洪积扇5个沉积环境,以及8个沉积演化阶段。通过盆地沉积对构造隆升的响应探讨表明:>11~7.65Ma BP为高原构造稳定期,7.65~3.6Ma BP高原具阶段性逐步隆升构造特征,3.6~>2.6 Ma BP为高原整体快速隆升,2.6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挤压断陷,1.8 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整体快速隆升并使贵德盆地古湖被切穿排干,黄河在此诞生。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我国泥炭地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国泥炭地学经过30余年的初创时期,到1990年基本完成了创建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泥炭地学处于发展时期,在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泥炭特性与物质组成、泥炭形成环境与聚煤作用对比、泥炭地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泥炭沼泽水文与微地貌、泥炭形成机制与成炭期、泥炭地层以及以泥炭为信息载体的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某些研究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在泥炭应用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泥炭地恢复等方面研究较加拿大等先进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总结了我国泥炭地学近10年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对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一万三千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泥炭的普查、勘探工作中,依据地层和泥炭产出特征,于1976年对北京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内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古-中全新世,区内湖沼发育,分布广泛(图1)。这些湖沼的兴衰变化直接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和泥炭的形成。按这一认识,实践中找到了较大型的泥炭矿与新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对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将中国南方侏罗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文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纪年代地层划分、底界界线层型及各统之间的界线生物标志和与全球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此外,对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的研究进展也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关于1:5万组图中第四纪地层单位划分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现代地层学的概念,将第四纪地层单位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特征地层单位,其中包括岩石、生物、磁性、土壤、考古、地貌6种;第二类为属性地层单位,包括年代,气候,成因3种。并认为在1:5万区调工作中应按测区第四系发育特点,合理选择地层单位划分的种类,一般均以特征地层单位为主。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代地层学的概念,将第四纪地层单位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特征地层单位,其中包括岩石、生物、磁性、土壤、考古、地貌6种;第二类为属性地层单位,包括年代、气候、成因3种。并认为在1:5万区调工作中应按测区第四系发育特点,合理选择地层单位划分的种类,一般均以特征地层单位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全新世干湿状况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国玉 《地质论评》1999,45(3):255-264
通过综合分析植物花粉,沙土埋藏土壤,泥炭形成与发展,沙丘活动历史,黄土状土堆积和黑土发育等多种资料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湿润程度或土壤水分含量在5ka BP以前的早中全新世较低,中晚全新世不能增加,早中全新世最干燥时段出现的^14C年代9-8ka BP,中晚全新世湿润时期可能是最近的2ka,近现代气候比过去10ka平均状况湿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