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福建梅花山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过去千年气候变化
引用本文:潘大东, 凌超豪, 徐晓花, 余凤玲, 林永崇, 李楠楠, 唐领余. 福建梅花山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过去千年气候变化[J]. 第四纪研究, 2023, 43(1): 95-109.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23.01.08
作者姓名:潘大东  凌超豪  徐晓花  余凤玲  林永崇  李楠楠  唐领余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 福建漳州363000;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10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08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22J230497和2022J01130422);;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批准号:JAT220204和JAT2102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76207和41706039);;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批准号:202210402014);
摘    要:

全球变暖背景下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 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过去人类活动背景下的气候变化特征可为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历史借鉴。本研究选取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间泥炭岩芯(长度238cm)119个沉积物进行腐殖化度分析, 结合粒度和烧失量记录, 重建近千年来福建地区高分辨率气候历史。研究结果显示, 在东亚季风区的低纬亚高山山间盆地, 泥炭沉积物腐殖化度越高, 指示气候越冷干; 腐殖化度越低, 指示气候越暖湿。
梅花山泥炭腐殖化度在980~1529A.D.呈现低值(均值8.4%), 指示中世纪暖期较强的东亚季风和暖湿气候; 1529~1926A.D.呈显著高值(均值24.8%), 指示明清小冰期较弱的季风和冷干气候; 1926A.D.以来波动下降(均值22.8%), 对应了现代暖期。梅花山泥炭腐殖化度记录与区域沉积记录显示出对东亚季风的同步响应。研究结果记录了小冰期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冷期, 分别为1589~1757A.D.和1842~1926A.D.。梅花山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近千年气候变化可能受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的共同驱动。




关 键 词:福建梅花山  泥炭  腐殖化度  小冰期  气候变化
收稿时间:2022-08-20
修稿时间:2022-10-29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