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CSES卫星观测的赤道电集流特征
引用本文:周云良, 杨艳艳, 朱劼, 熊超, 王丰珏, 泽仁志玛, 申旭辉. 2022. CSES卫星观测的赤道电集流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65(11): 4141-4151, doi: 10.6038/cjg2022Q0288
作者姓名:周云良  杨艳艳  朱劼  熊超  王丰珏  泽仁志玛  申旭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 430072;湖北珞珈实验室,武汉 430079;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 100085;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 43007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4186),湖北珞珈实验室专项基金(220100011)及中欧龙计划项目(59236)联合资助
摘    要:

本文利用2018年8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我国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所观测的地磁数据,反演了赤道电集流(EEJ)电流密度的纬度剖面;通过选取的4729个清晰的EEJ事件,分析了在地方时(LT)14:00附近的EEJ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平静期间,CSES卫星观测的EEJ电流密度的峰值位于磁赤道附近,其平均幅度约为27 mA·m-1.该幅度小于CHAMP和Swarm卫星的观测结果,这与2018—2019年期间太阳活动水平较低(平均F10.7指数约为70 sfu)有关,此外也与CSES轨道所处的地方时相关.平均而言,EEJ的主瓣宽度约为4°,主瓣和旁瓣的峰值电流密度之比约为2.
7;在本文所关注的事件中,东向EEJ事件约占83%,西向EEJ事件约占17%;这个比例与CHAMP卫星的观测结果稍有不同,与14:00 LT附近西向EEJ出现的概率较低有关.东向EEJ的峰值电流密度对经度、季节和太阳辐射水平有显著的依赖性.EEJ峰值密度随经度变化呈现明显的4波结构,可归因于低层大气非迁移潮汐的作用.EEJ峰值电流密度有明显的季节依赖,其幅度在春秋分较大,冬夏季较小.在2018—2019年期间,尽管太阳活动水平较低,EEJ峰值密度随太阳辐射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关 键 词:赤道电集流  张衡一号电磁卫星  地磁观测  峰值电流密度
收稿时间:2022-04-25
修稿时间:2022-06-06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