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东海大黄鱼洄游路线推测
引用本文:许永久,唐心悦,严小军,等.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东海大黄鱼洄游路线推测[J]. 海洋学报,2023,45(9):128–140 doi: 10.12284/hyxb2023126
作者姓名:许永久  唐心悦  严小军  宋伟华  周永东  张洪亮  蒋日进  杨健  姜涛
作者单位:1.浙江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2.浙江海洋大学 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2;;3.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 舟山 316021;;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8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20C0200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20C030004)。
摘    要:
近年来,东海频现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大网捕获(吨级规模以上),引起了对衰退中的野生大黄鱼资源保护的担忧。为查明东海野生大黄鱼洄游规律,本文根据2020−2022年在浙江近海产卵场和外海越冬场采集的不同批次野生大黄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测定耳石微化学元素,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大黄鱼群体进行了划分,结合耳石的年轮特征,研究大黄鱼群体的栖息生境,推测大黄鱼洄游路线。结果表明,Ba/Ca $\leqslant$0.004 2时可以判定为海洋栖息生境,Ba/Ca $\geqslant$ 0 .008 1时可以判定为河口栖息生境,0.004 2 < Ba/Ca< 0.008 1时可以判定为混合栖息生境。根据该阈值范围,判定本次采样的大黄鱼的5种生境类型:(1)近海产卵,近海混合水域短暂栖息类型(占22.2%);(2)近海产卵,阶段性往复混合生境栖息类型(占15.6%);(3)近海产卵,河口水域育幼索饵,外海越冬栖息类型(31.1%);(4)河口产卵、混合水域育幼,外海越冬栖息类型(6.7%);(5)近海混合水域短暂产卵,绝大部分时间海洋生境栖息类型(24.4%)。
对所有样本的Ba/Ca核心、峰值和边缘值进行PCA,5种栖息类型的样本均匀分布在第一轴的两侧,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生境中的G1、G2和G5,以及受陆源影响较大的G3和G4。同时,PCA结果同时也显示,5种类型样本均会近同步地在近海岛礁处出现,这表明外海、近海和河口的群体由于洄游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混合,说明了舟山岛礁水域对大黄鱼产卵育幼的重要性。本研究为东海大黄鱼近海产卵场、索饵场和外海越冬场之间洄游履历,以及大黄鱼洄游路线推测提供一定依据。


关 键 词:大黄鱼   洄游路线   耳石   微化学   浙江近海   外海越冬场
收稿时间:2023-04-08
修稿时间:2023-07-31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