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舟曲特大泥石流的遥感影像特征及古泥石流遥感识别的地质意义 |
| |
引用本文: | 魏永明, 郭华东, 陈玉, 蔺启忠, 魏显虎, 刘广. 甘肃省舟曲特大泥石流的遥感影像特征及古泥石流遥感识别的地质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4, 34(2): 325-335. doi: 10.3969/j.issn.1001-7410.2014.02.06 |
| |
作者姓名: | 魏永明 郭华东 陈玉 蔺启忠 魏显虎 刘广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批准号:41240012)资助 |
| |
摘 要: |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是舟曲地区第四纪以来泥石流最新暴发期内强烈活动的体现,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堪称世界泥石流灾害史之最。准确分析该地区泥石流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预测未来泥石流暴发时间可为泥石流的防灾救灾提供科学的依据,其首要任务就是利用一种先进技术对不同时期的泥石流堆积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遥感技术具有数据获取量大、空间分辨率高及快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在舟曲特大泥石流及不同时期古泥石流堆积物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上,舟曲特大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光谱特征,可用于准确圈定泥石流灾害的范围; 泥石流堆积物在沟谷两侧形成的侧碛堤及在堆积区末端形成的扇形地等形态特征也是识别泥石流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舟曲县城东南瓦厂村南及马莲坪村西南白龙江支流沟中的垄岗状堆积物和沟口处的扇形地堆积体在光学遥感影像上具有典型的古泥石流堆积的形态特征,雷达遥感的后向散射系数对比分析和对堆积物剖面的沉积特征分析也证明古泥石流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期次、多空间分布的现代和古泥石流的对比,不仅可以揭示舟曲地区第四纪以来泥石流发育历史并间接反映地质尺度上气候变化特点,还可为未来泥石流的易发性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因此泥石流堆积物的遥感直接识别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
关 键 词: | 舟曲特大泥石流 泥石流堆积物 遥感影像特征 古泥石流 遥感识别 |
收稿时间: | 2013-08-20 |
修稿时间: | 2013-12-2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