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四川西昌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群的新发现
作者姓名:童馗  邢立达  姜巽  彭光照  叶勇  江山  丑春永  李轲  李智武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08,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自贡恐龙博物馆, 四川 自贡 643013,自贡恐龙博物馆, 四川 自贡 643013,自贡恐龙博物馆, 四川 自贡 6430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东缘大凉山构造隆升及四川盆地的最终封闭》(批准号:41472107)、《中国兰州-民和盆地恐龙及其他四足类足迹的形态学与演化》(批准号:41772008)、教育部基本科研费优秀教师基金项目《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群的形态学与演化》(编号:2652017215)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编号:173127)
摘    要:四川西昌盆地白垩系小坝组尚未发现骨骼化石记录,其白垩系恐龙动物群的信息全赖于足迹化石。2017年,在喜德县洛甘发现小坝组迄今最大型的恐龙足迹群。该足迹点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足迹。足迹保存条件较差,但具备了基本的形态学特征。总体来看,兽脚类足迹具有尺寸较小(8~13cm),中等中趾前凹(0.5~0.6)和第Ⅱ趾和第Ⅳ趾间较宽趾间角(70°~100°)的特征;少量足迹保存了跖骨垫。初步分析认为,洛甘兽脚类足迹与四川盆地夹关组的兽脚类足迹Eubrontes和Grallator形态类型相似,为两地在白垩纪中期具有类似的恐龙动物群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发现对于西昌盆地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足迹详细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 键 词:恐龙足迹  兽脚类  小坝组  白垩系  西昌盆地
收稿时间:2018-03-25
修稿时间:2018-08-26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