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沉积特征 |
| |
引用本文: | 肖传桃, 吴彭珊, 李沫汝, 杨志伟, 周思宇, 郭瑞, 张超. 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沉积特征[J]. 沉积学报, 2018, 36(5): 853-8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2 |
| |
作者姓名: | 肖传桃 吴彭珊 李沫汝 杨志伟 周思宇 郭瑞 张超 |
| |
作者单位: |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武汉 430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322);湖北省创新群体基金(2015CFA024) |
| |
摘 要: | 系统性地对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叠层石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叠层石在研究区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和红花园组均有分布,在纵向上具有规模、厚度和数量逐渐减小的特征,横向上叠层石类型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由水平层状、波状逐渐变为柱状的类型。新发现并命名了两种叠层石类型,即凝块状叠层石和双锥柱状叠层石。根据几何形态特征,可以将研究区的叠层石分为层状、波状、柱状、丘状以及凝块状五种类型。在对各类型叠层石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基础上,根据叠层石发育的形态类型,结合不同类型叠层石内部的岩性、微相及显微特征,对研究区各类叠层石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研究区叠层石的沉积模式。根据中奥陶世初期后生动物的大量增加与叠层石突然减少的对应关系,结合研究区叠层石中发现大量后生底栖食草腹足类Ecculiomphalus化石等现象,认为叠层石的逐渐减少、衰退与后生动物丰度增加有一定关系,食草动物不仅啃食了形成叠层石的菌藻类微生物,造成叠层石数量的不断减少,而且破坏了叠层石的生长状态,并形成了独具研究区特征的凝块状叠层石。此外,研究认为,中奥陶世开始,海平面的快速上升也是研究区叠层石减少直至消失的原因之一。
|
关 键 词: | 叠层石 凝块状叠层石 沉积特征 后生动物大辐射 下奥陶统 松滋地区 |
收稿时间: | 2017-06-14 |
修稿时间: | 2017-09-29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