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雨海盆地多环结构的厘定及其深部构造研究 |
| |
作者姓名: | 王庆龙 刘建忠 郭弟均 籍进柱 刘敬稳 王俊涛 罗林 |
| |
作者单位: | 1. 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61
2. 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8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490634,414906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3068,41773065);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FY210500);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项目(XDB1800000) |
| |
摘 要: | 雨海盆地是月球正面最大、月球上研究程度最高的多环结构撞击盆地,已有很多学者对其多环结构的边界进行恢复研究,但在多环结构最初始形状、多环位置/数量、盆地大小等方面,至今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利用GRAIL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LOLA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多源数据的融合,结果表明,雨海盆地是具有偏心圆的三环结构特点,其直径从外到内分别为1 500 km、1 100 km、665 km。基于欧拉反演结果研究表明,在雨海撞击盆地中部存在两种不同深度、构造运动性质及方向的断裂构造,即:(1)深度大于40 km,向下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的深部断裂构造;(2)深度在40 km以内,由月表向下逐渐向外倾斜、延伸的浅部断裂构造。结合物质成分及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雨海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在月球早期阶段(45~38.5亿年),主要以内动力地质作用即岩浆洋冷凝过程为主,形成了雨海盆地深度在40 km以下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的构造断裂,其为本区在月球早期深部岩浆洋产生、分异及运移提供了通道,该构造断裂代表了雨海盆地撞击前的月球早期深部岩浆洋的构造地质演化阶段;(2)在月球晚期阶段(≤38.5亿年),主要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形成了雨海盆地深度在40 km以内逐渐向外倾斜、延伸的构造断裂,其应为本区不同期次的玄武质岩浆喷出或溢流到月表提供了运移通道,该构造断裂代表了雨海盆地撞击后的月球晚期不同期次玄武质岩浆喷发、充填溢流的月海岩浆活动作用的构造地质演化阶段。
|
关 键 词: | 月球 雨海盆地 多环结构 深部构造 GRAIL重力数据 |
收稿时间: | 2016-05-1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