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千年中国不同区域干湿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评估 |
| |
作者姓名: | 郑景云 张学珍 刘洋 郝志新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A0603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11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036);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9040101);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ZDRW-ZS-2017-4) |
| |
摘 要: | 依据近年发表的新成果,对中国过去千年干湿的年至百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与对比分析,综合评估了20世纪干湿变幅的历史地位。主要结论是:①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东中部各区干湿序列在1400年以后均达高信度,但其前因存在记录缺失,仅有半数时段的重建结果达高信度。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根据不同地点湖沼沉积物记录揭示的区域干湿百年尺度变化特征在多数时段不一致。在西部的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新疆中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利用不同地点树轮资料重建的干湿序列显示的干湿变化特征在区内一致性高。②过去千年中国各地干湿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和百年尺度周期。其中准2.5 a、60~80 a和110~120 a等尺度的周期为所有地区共有;3.5~5.0 a、20~35 a等尺度周期则主要发生在东北、东中部地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而准45 a周期则只发生在东北和东中部地区(均超过90%信度水平);各区域间的干湿变化位相并不同步。③尽管已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20世纪很可能是过去3000 a最湿的世纪之一,但其他大多数区域的重建结果显示:20世纪的干湿变幅在年代际尺度上均未超出其前各个时段的变率范围。
|
关 键 词: | 过去千年 干湿变化 多尺度特征 20世纪干湿变幅的历史地位 中国 |
收稿时间: | 2019-06-14 |
修稿时间: | 2020-06-0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