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伶仃洋洪季潮波传播变形及不对称性规律分析
作者姓名:童朝锋  司家林  张蔚  高祥宇
作者单位:1. 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42. 河海大学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4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405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339005)
摘    要:珠江河口伶仃洋水域潮波传播变形及其不对称性关系对河口动力环境和物质输运产生影响。研究根据珠江口伶仃洋及东四口门19个潮位站2011年6月实测逐时潮位,利用收缩河型沿程潮幅解析理论,阐释伶仃洋从桂山岛上行沿程潮汐传播规律特征;在调和分析基础上,应用偏度理论和分潮组合分析方法,阐明了伶仃洋东西岸及洪奇门、蕉门内潮汐不对称性分布特征,对照数值研究结果,指出伶仃洋至虎门之间水域导致潮汐不对称性的主控因素及响应规律。研究表明,河口平面形态呈近似指数收缩特征的伶仃洋,沿程潮幅的变化符合指数收缩型河口波幅解析变化规律,东岸潮幅高于西岸的主要原因是东岸水深大于西岸,其次是科氏力影响;行进潮波虽受地形摩擦耗能及非线性作用下不同频率分潮间能量迁移的影响,但收缩河口能量汇聚效应可以保证收缩段天文分潮潮幅减缓衰减甚至增加,半日分潮能量汇聚效果强于全日分潮,各非线性项作用促使浅水分潮产生并持续增能,保证一定距离内沿程潮幅的增大;潮汐不对称性的偏度由湾口落潮占优向湾顶涨潮占优发展,在伶仃洋中部赤湾至金星港一线转为涨潮占优,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自湾口向湾顶不同频率间天文分潮K1-O1-M2的相互作用,导致表现为落潮优势潮的不对称性减弱,而天文分潮M2和其对应的浅水分潮倍潮M4组合作用使涨潮优势偏度值的不对称性增强;收缩河口形态属性要素中,水深是影响潮不对称性的最主要因素。

关 键 词:河口形态  指数收缩型河口  调和分析  潮汐不对称  伶仃洋
收稿时间:2019-07-07
修稿时间:2019-09-16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海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海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