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南极罗斯海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迁
引用本文:龙飞江, 向波, 王逸卓, 张泳聪, 胡良明, 孙曦, 陆正元, 武文栋, 葛倩, 边叶萍, 韩喜彬. 南极罗斯海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4, 44(1): 109-120.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2111601
作者姓名:龙飞江  向波  王逸卓  张泳聪  胡良明  孙曦  陆正元  武文栋  葛倩  边叶萍  韩喜彬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2.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3.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4.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能源金属矿产的深海原位快速探测技术与设备(2022YFC2905500)”;南极专项“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IRASCC2020-202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图们江河口地形变化监测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SZ2102);上海交通大学“深蓝计划”基金“深海环境中基于等离子体声学特征的定量化激光诱导分解光谱方法”(SL2002)
摘    要:
研究罗斯海古生产力的目的在于揭示南极地区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演变,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和提高气候模型准确性提供关键信息。通过对南极罗斯海ANT32-RB16C岩芯沉积物的有机碳、氮及同位素和主、微量元素等测试分析,重建了自24.8 cal.kaBP(末次冰盛期)以来的罗斯海研究区古生产力演变史。结果显示,ANT32-RB16C站位的沉积记录较好地反映了罗斯海在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消期与全新世的古生产力变化情况,该地古生产力的演变趋势与南极地区的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整体表现为在温暖时期较高、寒冷时期较低的特征:24.8~17.5 cal.kaBP,海洋生产力较低;17.5~11.7 cal.kaBP,海洋生产力由低到高转变;11.7~0 cal.kaBP,海洋生产力逐渐恢复。
罗斯海古生产力的演变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南极冷反转、新仙女木与小冰期等几次气候变化事件对研究区古生产力的影响较大。同时,海冰与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等也是影响罗斯海末次盛冰期以来古生产力演变的重要因素:在冷期,研究区的海冰覆盖及表层水分层增强,导致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水的上升减缓;同时表层海水中的硝酸盐等物质相对缺乏,海洋生产力总体较低。


关 键 词:海洋生产力  海冰  末次冰盛期  南极罗斯海  
收稿时间:2022-11-16
修稿时间:2023-03-07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