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
| |
引用本文: | 陈翔翔, 丁治英,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5): 707-718. |
| |
作者姓名: | 陈翔翔 丁治英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
| |
作者单位: |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4. 江西省气象台,江西 南昌 330046;;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4;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规划“973”(2009CB421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5037);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GYHY200806009);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共同资助 |
| |
摘 要: |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 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
关 键 词: | 天气学 华南暖区暴雨 统计分析 低涡 切变线 南海夏季风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气象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热带气象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