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新疆北部弧-盆转化体系下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的流体演化特征:来自卤族元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的证据
作者姓名:梁培  陈华勇  赵联党  Kendrick MARK  江宏君  张维峰  吴超  谢玉玲
作者单位:1.北京科技大学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2.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6403.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44.Research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cton 2601, Australia5.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6.中国地质调查局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湖北 武汉 4302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60324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9M65048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FRF-TP-18-080A1);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B18030206)
摘    要:东准噶尔北缘和东天山雅满苏带是中国新疆北部地区两个重要的晚古生代铁氧化物-铜-金矿化潜力区,以老山口、乔夏哈拉和黑尖山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代表。研究表明两区域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均产出于盆地闭合的弧盆转化体系下,且具有明显的铁、铜-金两阶段矿化。卤族元素和稀有气体同位素作为可靠的流体示踪剂,被应用于探究这一特定构造环境下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的流体演化和矿床成因。结果显示老山口、乔夏哈拉和黑尖山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明显的混合流体端员特征:(1)岩浆流体端员,主要参与黑尖山矿床磁铁矿阶段,I/Cl、Br/Cl和40Ar/36Ar比值分别为(16.3~18.0)×10-6、(1.03~1.06)×10-3和352~437;(2)海水表源蒸发成因盐卤水端员,主要参与老山口矿床铜-金矿化阶段,I/Cl、Br/Cl和40Ar/36Ar比值分别为(77.1~87.7)×10-6、(1.53~1.80)×10-3和672~883;(3)蒸发岩溶解或者深度水-岩反应成因的盐卤水/沉积岩地层水端员,主要参与到老山口、乔夏哈拉矿床的磁铁矿阶段以及黑尖山、乔夏哈拉矿床的铜-金矿化阶段,综合I/Cl、Br/Cl和40Ar/36Ar比值分别为(477~26 301)×10-6、(0.39~1.28)×10-3和288~510。明显的多阶段矿化和铜-金矿化阶段以非岩浆富Ca高盐度卤水为主的特征与世界范围内的IOCG型矿床极为相似,表明新疆北部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应为IOCG型矿床。

关 键 词:流体演化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卤族元素  稀有气体同位素  新疆北部  
收稿时间:2019-10-1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