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 赵晨蕾, 王朝文, 姬凯鹏, 赵璐璐, 宋博文, 殷科, 洪汉烈. 柴达木盆地早始新世大暖期古土壤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及其气候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8, 38(1): 54-66.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8.01.04 |
摘 要: |
赤铁矿和针铁矿是古土壤中常见的两种风化产物,定量研究赤铁矿和针铁矿有利于了解成壤时期古气候特征。文章利用可见光波段的漫反射光谱法对早始新世大暖期期间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路乐河组古土壤中的铁氧化物矿物进行了定量分析。测试结果清晰显示了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存在,其中赤铁矿含量约在0.09~17.16 g/kg之间,针铁矿的含量大致为0.13~24.6 g/kg;针铁矿(Gt)相对赤铁矿(Hm)平均含量较高(Gt/Hm变化范围0.04~34.34,平均值约为2.18),且数据存在较大波动。 古土壤在早始新世大暖期时经历了3个阶段的古气候变化,早期古降雨量偏高,针铁矿/赤铁矿平均值为3.06,数据波动明显,指示相对温暖湿润且干湿波动大的气候条件;中期时古降雨量稍低,针铁矿/赤铁矿平均值降低至1.75,指示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晚期时古降雨量增加,针铁矿/赤铁矿平均值升高至1.80,指示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其中早期的路乐河组古土壤对应了全球早始新世气候大暖期的峰值,路乐河组古土壤整体的古气候特征是对全球早始新世气候大暖期的区域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