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作者姓名:陈杰  陈宇坤  丁国瑜  王赞军  田勤俭  尹功明  单新建  王志才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0;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2002年度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2DIA10001)和财政部专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综合科学考察"共同资助.
摘    要: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关 键 词:地震地表破裂带  左旋走滑  同震位移  位移梯度  破裂分段  昆仑山口西
文章编号:0253-4967(2004)03-0378-15
修稿时间:2004-07-02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20条):
[1]、陈宇坤,陈杰.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J].中国地震,2004,20(4):380-387.
[2]、单新建,柳稼航,马超.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的初步分析a[J].地震学报,2004,26(5):474-480.
[3]、史保平,杨勇.基于动摩擦应力下调滑移弱化机制,利用地表破裂同震位移约束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破裂传播速度[J].地震学报,2008,30(3):217-229.
[4]、万永革,王敏,沈正康,陈杰,张祖胜,王庆良,甘卫军.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J].地震地质,2004,26(3):393-404.
[5]、王辉,张国民,张怀,石耀霖,刘杰,申旭辉.昆仑山口西M_S 8.1地震同震影响场的数值模拟[J].地震地质,2007,29(3):637-647.
[6]、万永革,沈正康,王敏,张祖胜,甘卫军,王庆良,盛书中.根据GPS和InSAR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同震破裂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08,51(4):1074-1084.
[7]、陈永明,王兰民,代炜,王伟峰,戴华光.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区的冻土及地震破坏特征[J].中国地震,2004,20(2):161-169.
[8]、宋治平,薛艳,梅世蓉,宋先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J].地震,2003,23(1):15-22.
[9]、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J].内陆地震,2002,16(2):175-179.
[10]、陆鸣,徐锡伟,陈文斌,孙洪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J].中国地震,2002,18(1):117-118.
[11]、陈玉华,张肇诚.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74-379.
[12]、马超,单新建.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INSAR斜距向同震位错分解[J].地震研究,2005,28(3):244-247.
[13]、万永革,王敏,陈杰.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昆仑山口西地震同震滑动分布[J].国际地震动态,2004(Z1):72.
[14]、杜方,吴江.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异常[J].高原地震,2002,14(1):52-60.
[15]、青海省地震局考察队.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考察照片[J].高原地震,2002,14(1).
[16]、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西破裂带尾端破裂特征[J].地震地质,2003,25(4):574-580.
[17]、王培玲,马晓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J].高原地震,2002,14(1):87-91.
[18]、王赞军,党光明,张瑞斌,张启胜,都昌庭.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J].高原地震,2002,14(1):17-25.
[19]、陈玉华,马文静.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J].高原地震,2002,14(1):41-47.
[20]、朱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相似性[J].四川地震,2004(1):17-2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