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厚层熔结凝灰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姓名:许锋  朱增伍  李长春  杨治国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8
基金项目:陕西省公益性地质专项科技研究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油页岩富集规律研究和资源潜力评价”(公益20150301)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中凝灰岩夹层广泛分布,单层厚度一般为0.1~10 cm,局部可达1~2 m。在盆地南部铜川瑶曲镇新发现了单层厚约14 m的岩屑晶屑熔结角砾凝灰岩层夹透镜状碳酸岩。熔结凝灰岩SiO_2含量在47.09%~66.6%之间,呈中性-偏酸性特征;∑REE为(164.04~245.74)×10-6,LREE相对富集,总体特征表现为负Eu异常明显的右倾型曲线;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Sr、P为负异常,高场强元素U、Th为明显的正异常。碳酸岩中SiO_2含量较高,矿物组成简单,可能为壳源碳酸岩; Sr和Ba的含量较高,显示典型的火成碳酸岩特征。根据熔结凝灰岩的野外露头及岩相学特征,结合其分布特征,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相模式,认为铜川瑶曲镇的熔结凝灰岩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熔结凝灰岩源于火山弧高钾钙碱性岩浆源区,透镜状碳酸岩产生于碰撞造山过程中派生的引张大陆岩石圈断裂带,直接由岩石圈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而产生的碳酸岩浆侵入或喷发所形成,与中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关系密切,是秦岭造山带印支构造活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耦合效应,该发现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关 键 词:熔结凝灰岩  碳酸岩  火山通道相-爆发相  火山岩相  铜川瑶曲镇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收稿时间:2018-06-15
修稿时间:2018-11-0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现代地质》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