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睿,朱启疆.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1):36-45.
[2]侯西勇.1951—2000年中国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动态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8,31(5):723-730.
[3]杨正礼,杨改河.中国高寒草地生产潜力与载畜量研究[J].资源科学,2000,22(4):72-77.
[4]郝璐,吴向东.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6,23(4):577-582.
[5]崔文芳,高聚林,刘克礼,等.呼伦贝尔岭东南旱作丘陵区气候资源潜力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122-127.
[6]郭志华,李琼蝉.广东省植被潜在生产力的估算及其分布[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7,5(1):45-52.
[7]赵艳霞,王馥棠,刘文泉.黄土高原的气候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生产潜力[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4):142-146.
[8]王维芳,王琪,李国春,等.基于气象模型的黑龙江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4):27-19.
[9]肖卉,沈瑱,唐红昇,等.江苏省植物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J].气象科学,2008,28(增刊):97-100.
[10]王胜兰.基于5种气候生产力模型的乌鲁木齐地区NPP计算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2(4):40-44.
[11]苏占胜,陈晓光,黄峰,等.宁夏农牧交错区(盐池)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沙漠,2007,27(3):430-435.
[12]孙建光,李保国,卢琦.青海共和盆地草地生产力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4):44-49.
[13]谢云,王晓岚,林燕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2003,25(2):7-13.
[14]周广胜,张新时.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植物生态学,1996,20(1):11-19.
[15]程霞,李帅,师庆东.阿勒泰地区气候生产力变化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7(3):86-88.
[16]李刚,周磊,王道龙,等.内蒙古草地NPP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生态环境,2008,17(5):1948-1955.
[17]林慧龙,常生华,李飞.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7,24(12):26-29.
[18]刘新平,吕晓.新疆牧草地资源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绩效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9,32(1):81-86.
[19]许鹏.新疆草地资源特征与生态治理[J].新疆环境保护,2004,26(增刊):34-37.
[20]刘彩红.近45 a新疆气候特征及异常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9-10.
[21]傅德平,赵志敏,苏静,等.基于GIS的新疆降水空间插值方法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35-37.
[22]王春芳,叶茂,徐海量.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初探[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2):217-222.
[23]王毅荣,林纾.近70年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J].草业科学,2006,23(9):1-6.
[24]赵慧颖,魏学占,乌秋力,等.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138-159.
[25]陈国南.用迈阿密模型测算我国生物生产量的初步尝试[J].自然资源学报,1987,2(3):270-278.
[26]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等.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23(2):153-164.
[27]靳立亚,符娇兰,陈发虎.近44年来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5,25(5):568-572.
[28]李瑜琴,赵景波.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对策[J].中国沙漠,2005,25(3):404-408.
[29]王芳芳,吴世新,杨涵.基于3S的近15 a新疆LUCC时空变化研究及分析[J].中国沙漠,2009,29(4):638-640.
[30]宋怡,马明国.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J].中国沙漠,2007,27(1):8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