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古河道展布特征与演变过程——以川东北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为例
作者姓名:孙少川  李令喜  刘懿  袁波  尹青  张斌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 濮阳 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油气勘探管理部,河南 濮阳 457001;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采油三厂,青海 海西州 816499
摘    要: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根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利用沿层地层切片的高分辨率纵向演化特征与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研究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下侏罗统的古河道展布、古河道定量化特征与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期发育4期古河道(湖侵体系域两期曲流河河道、高位体系域早期顺直型河道与晚期辫状河河道),古河道为厚层砂岩沉积,测井响应为幅度较大的箱型特征,地震响应为同向轴强振幅不连续,河道内部(沿河道)地震响应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基准面上升旋回时期(自流井组),发育2套曲流河沉积体系,可容空间增大,以垂向加积为主,河网密度小(0.050~0.060 km/km2),河道弯曲因数高(1.31~1.48).基准面下降旋回早期(千佛崖组),物源供给速率增加缓慢,可容纳空间快速减小,沉积动力响应以河道垂向加积为主、侧向迁移为辅,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47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减小(平均为1.07),形成高位体系域早期多河道体系的顺直型河道.随基准面的持续下降,沉积物供给快速增加,可容空间持续减小,河道侧向加积与迁移加强,河网密度增加(平均为0.263 km/km2),河道弯曲因数增加(平均为1.32),河道由顺直河网体系演变为曲流河网体系.该结果为定量研究基准面旋回变化对古河道演变的影响提供技术方法与范例.

关 键 词:地震沉积学  INPEFA  分频RGB融合  古河道特征  古河道演变  中下侏罗统  通南巴背斜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