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四川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海相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引用本文:张廷山,杨洋,龚其森,梁兴,魏祥峰.四川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海相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J].地质学报,2014,88(9):1728-1740.
作者姓名:张廷山  杨洋  龚其森  梁兴  魏祥峰
作者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
2. 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杭州,310023
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优先发展领域)(2012512113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302123)、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ZX05067-005)
摘    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四川盆地南部早寒武世筇竹寺组以及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南部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等基质孔隙。ESEM和AFM两种方法结合,能客观地反映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互补性。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以极为发育的微孔为主,为页岩气储层提供了大量孔体积和表面积,但是筇竹寺组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较龙马溪组的小。笔者认为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干酪根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是控制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热演化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热演化程度与比表面积、孔体积与黏土矿物中伊/蒙间层含量具有正相关性,随着热演化程度、有机碳含量、Ⅱ型干酪根含量的增加,表现为微观孔隙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

关 键 词:页岩气储层  储集空间类型  微观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筇竹寺组  龙马溪组  川南
收稿时间:2012/12/26 0:00:00
修稿时间:2013/9/12 0:00:00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Micro-pores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Marine Shal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ZHANG Tingshan,YANG Yang,GONG Qisen,LIANG Xing and WEI Xiangfeng.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Micro-pores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Marine Shale, Southern Sichuan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4,88(9):1728-1740.
Authors:ZHANG Tingshan  YANG Yang  GONG Qisen  LIANG Xing and WEI Xiangfeng
Abstract:
Keywords:shale gas reservoir  reservoir spaces  micro-pore structures  control factors  Qiongzhusi Fm  and Longmaxi Fm    southern Sichuan area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