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太行山大峡谷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
引用本文:吕艳,陈天宝,王祚鹏,赵俊彦,占洁伟,刘旋.太行山大峡谷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2022,30(4):1304-1315.
作者姓名:吕艳  陈天宝  王祚鹏  赵俊彦  占洁伟  刘旋
作者单位:①.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 710054,中国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01022629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0103120042山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2019-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285
摘    要: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境内的南太行山区,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以峡谷群、峰林石柱、河流瀑布、溶洞等为典型景观的大型高山峡谷景观系统,大峡谷现已建设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和“5A”景区。同时,太行山大峡谷因地处我国第二、三阶梯的地表突变带,构造活动强烈,地表侵蚀严重,在山地特殊气候作用下崩塌灾害频发,时常损毁道路桥梁、破坏生活设施,并危及居民和游客安全,制约景区建设发展。本文立足大峡谷景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大峡谷内发育崩塌达318处,以高位小型岩质崩塌为主,主要分布于海拔700~1100 m之间,崩落高度平均120 m左右,最高可达300 m以上;崩塌多发育在断层带附近和软弱岩层处,沿峡谷两侧呈带状分布,以倾倒式和坠落式的破坏方式为主,具有明显的“群发、多发、复发”的特点。基于对大峡谷景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地表营力及人类活动等崩塌孕灾环境的分析,依据发育区位和致灾效应将崩塌划分为陡壁崩落带、梯状崩石链、碎裂崩滑带和水岸崩塌带4种类型;结合崩塌运动轨迹和对承灾体的效应归纳出崩落滚石型、崩链型、碎裂溃散型、落石涌浪型4种典型成灾模式,并分析提出景区安全防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可为高山峡谷区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太行山区的景区开发规划和建设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太行山大峡谷    崩塌    发育规律    影响因素    成灾模式
收稿时间:2022-03-27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