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变化模型与硫酸盐甲烷界面(SMI)的计算
引用本文:张劼,雷怀彦,汪卫国,郝赛赛,龚楚君.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变化模型与硫酸盐甲烷界面(SMI)的计算[J].地学前缘,2015,22(4):290-298.
作者姓名:张劼  雷怀彦  汪卫国  郝赛赛  龚楚君
作者单位:1.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2. 厦门大学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102 3. 国家海洋局 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6035,4127604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2009CB21951)
摘    要: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有机质早期成岩作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较浅的硫酸盐甲烷作用带往往预示着下部有较大的甲烷逸散,或下部暗含天然气水合物藏(或天然气藏)。南海北部作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了解赋存区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变化对我们研究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和水合物的赋存是有重要帮助的。本文在分析了南海北部陆坡多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剖面中硫酸盐浓度变化特征之后,提出了南海北部硫酸盐变化模型及SMI界面深度计算方法。根据南海北部硫酸盐变化特征由浅至深可依次划分为有机质氧化驱动硫酸盐还原带、中层过渡带及下部甲烷厌氧氧化还原硫酸盐带。其中部分站位下部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带可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硫酸盐还原速率以及硫酸盐梯度具有明显差异。有机质氧化带与甲烷厌氧氧化还原硫酸盐带在区内各处广泛发育,中层过渡带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下部甲烷通量,在通量较大的地区中层过渡带消失。表层硫酸盐浓度增大是由有机硫氧化产生硫酸盐引起的。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计算SMI界面深度时,应剔除上部有机质氧化消耗硫酸盐的相关数据后进行计算,若下部甲烷厌氧氧化层根据硫酸盐还原速率可以划分成不同的两层,则应该使用下层数据进行拟合,计算SMI界面深度。

关 键 词:早期成岩作用  硫酸盐浓度  SMI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北部  
收稿时间:2014-06-13

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depth of the SMI in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ZHANG Jie,LEI Fu-Pan,HONG Wei-Guo,HAO Sai-Sai,GONG Chu-Jun.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depth of the SMI in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5,22(4):290-298.
Authors:ZHANG Jie  LEI Fu-Pan  HONG Wei-Guo  HAO Sai-Sai  GONG Chu-Ju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