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东北印度洋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综述和新认识
引用本文:尚鲁宁,胡刚,袁忠鹏,祁江豪,潘军.东北印度洋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综述和新认识[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0,40(4):1-16.
作者姓名:尚鲁宁  胡刚  袁忠鹏  祁江豪  潘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底矿产资源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266237;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底矿产资源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266237;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
摘    要:85°E海脊是东北印度洋一条重要的线性基底隆起,形成于中生代印度板块北漂过程中的构造和岩浆活动。海脊的结构、性质和起源蕴含了东印度洋扩张和印度板块北漂过程的关键信息,然而目前对其构造属性和形成演化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分析了85°E海脊及邻区的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前人对海脊外部形貌、内部结构、深部构造以及东印度洋板块重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结果表明,85°E海脊的形成是热点活动、洋脊扩张、转换断层、扩张中心跃迁以及板块汇聚远程效应等多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海脊呈现明显的构造分段性,不同分段的结构、性质和成因机制不同。12°N以北的海脊形成于板内热点型岩浆作用;2°~12°N的海脊与NW-SE向和N-S向两期海底扩张的边界高度吻合,是白垩纪东印度洋扩张中心调整和板块重组的产物;2°N以南的阿法纳西-尼基廷海山是随着海底扩张逐渐侵位的热点型海脊,可能与2°N以北的海脊不存在成因上的关联。分析认为,2°~12°N的海脊中段是未来部署地球物理测量、进一步确认海脊性质和成因的关键区域。通过深海钻探揭示海脊不同分段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是破解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白垩纪印度洋板块重建事件以及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机制等重大地质问题的关键途径。

关 键 词:85°E海脊  东北印度洋  重磁异常  构造分段  热点活动  板块调整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