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于志腾,李家彪,丁巍伟,张洁,梁裕扬,朱磊.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14,32(3).
作者姓名:于志腾  李家彪  丁巍伟  张洁  梁裕扬  朱磊
作者单位: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3.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北京,10086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构造演化,中国大洋协会十一五研究课题——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压OBS深部构造及其动力过程的综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南海东北部俯冲边界构造演化特征
摘    要: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因其表面发育了窗棱构造,在多波束图像上更容易识别。大洋核杂岩所处的地壳年龄较年轻,为0~10Ma。洋中脊半扩张速率约为10mm/a,具有不对称扩张的特点,有拆离断层的一侧扩张速率更快。在大洋核杂岩取得的岩芯中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大洋核杂岩下具有一个大的辉长岩侵入体。发育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区域有升高的布格重力异常,高的P波速度和抬升的莫霍面。拆离断层起源于岩浆供给不足的区域,大多在大洋中脊洋脊段(segment)的末端,其演化会受到上地幔辉长岩体侵入的影响,通过旋转铰链的模式进行。总结了全球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其岩石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和演化模式,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 键 词:拆离断层  大洋核杂岩  窗棱构造  辉长岩  P波速度  不对称扩张  岩浆供给  起源与演化

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Oceanic Core Complexes and Detachment Faults
YU Zhi-teng,LI Jia-biao,DING Wei-wei,ZHANG Jie,LIANG Yu-yang,ZHU Lei.Progress in Researches on Oceanic Core Complexes and Detachment Faults[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2014,32(3).
Authors:YU Zhi-teng  LI Jia-biao  DING Wei-wei  ZHANG Jie  LIANG Yu-yang  ZHU Lei
Abstract:
Keywords:oceanic core complexes  detachment faults  megamullion structure  gabbros  P-wave velocity  asymmetric spreading  magma supply  origin and evolu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