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污染物向北极地区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
引用本文:邱继勇,黄倩,田文寿,谢飞,刘筱冉,王飞洋.中国污染物向北极地区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9,38(4):887-900.
作者姓名:邱继勇  黄倩  田文寿  谢飞  刘筱冉  王飞洋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95871部队,湖南衡阳421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中国人民解放军95871部队,湖南衡阳,421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利用NECP/NCAR FNL客观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模式WRF,通过4个数值试验模拟分析了2010年不同气象条件下(3月、6月、9月和12月),中国华南地区排放的示踪物向北极地区传输的总量、传输特征及传输机制。模拟结果表明,12月传输到北极地区的示踪物最多,约达到排放总量的44; 9月和6月的次之,约分别为7. 5和7; 3月的最少,只有0. 105。12月,示踪物传输到北极地区所需的时间最短,约为3天; 9月和6月分别需要5天和6天;而3月,则需要9天时间。另外,不同月份示踪物传输到北极地区的主要通道所在高度也不同。3月主要集中在850~700 h Pa之间,9月在400~200 h Pa之间,而6月和12月在850 h Pa和200 h Pa的高度上都有浓度较高的传输通道出现。进一步分析发现,示踪物的传输路径主要受环流场控制。较强的经向南风和气旋系统有利于示踪物向北极地区传输;东亚大槽是导致12月排放的示踪物在较短时间内向北极地区传输较多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北极气溶胶  中国华南地区排放物  向北极传输  WRF模式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