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两湖盆地”秋季黑碳气溶胶的分布及来源特征
引用本文:朱彬,王媛敏,高晋徽,赵天良,王伶瑞.“两湖盆地”秋季黑碳气溶胶的分布及来源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20,43(4):592-602.
作者姓名:朱彬  王媛敏  高晋徽  赵天良  王伶瑞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江苏南京210044;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广东深圳51805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30965);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9M6621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905114)
摘    要:应用耦合了黑碳(Black Carbon,BC)区域源追踪方法的中尺度天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盆地(以下简称两湖盆地)秋季(2015年10月)黑碳的分布、区域来源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两湖盆地所处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风场条件下,本地源和外来源对两湖盆地BC的贡献占比变化较大。两湖盆地秋季BC的来源主要有3种情形:1)北风控制下的传输型:地面风速大,BC质量浓度相对低,上风向源对两湖盆地近地面BC的贡献占比达30.6%,其中汾渭地区的贡献最大,本地源的贡献占比为61.7%。2)地面风速小、大气稳定条件下的静稳型:近地面BC质量浓度高,本地源的贡献占比高达79.6%。3)东北风控制下的传输型:本地源和外来源的贡献共同使得两湖盆地BC维持较高质量浓度,本地源的贡献占比为64.1%,外来源的贡献主要包括安徽省、汾渭地区及长江三角洲的输送。在垂直方向上,传输型的本地源贡献占比仅在300 m以下较高;静稳型的本地源贡献占比较高,可延伸到1 500 m以上(本地源的贡献占比在近地面约为75%、至1 500 m约为50%)。在日变化上,本地源与外来源对两湖盆地BC的贡献占比呈相反变化,夜间和早间本地源的贡献占比较高而外来源的贡献占比较低,午后本地源的贡献占比减小而外来源的贡献占比明显增大;相对静稳型而言,传输型的这一日变化特征更为显著。

关 键 词:WRF-chem:源追踪  黑碳气溶胶  两湖盆地
收稿时间:2020/4/22 0:00:00
修稿时间:2020/5/3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