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一次孤立单体雹暴过程“ZDR柱”演变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沈雨,周筠珺,邹书平,杨哲,曾勇.一次孤立单体雹暴过程“ZDR柱”演变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23,51(1):104-114.
作者姓名:沈雨  周筠珺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作者单位: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 610225; 2 湖北省十堰市气象局,十堰442000;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 610225;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贵阳 55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5169)、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9]2387号)、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22YFS0545)、云南省重点研发项目(202203AC100006)资助
摘    要:为了研究孤立单体内“Z_(DR)柱”(差分反射率因子柱)的演变特征,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结合地面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8日的一次孤立单体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孤立单体发展阶段,“Z_(DR)柱”跃增,跃增后0℃层以上过冷水数量与高密度霰数量骤增,变化率分别为26.7库/min与11.8库/min。成熟阶段,“Z_(DR)柱”深度延展至接近-20℃层,单体内微物理反应加剧,冰雹数量骤增,生成速率为105.8库/min。“Z_(DR)柱”转化面积为210库的“Z_(DR)洞”(差分反射率因子洞)(Z_(DR)<1),可以指示地面降雹位置。(2)降雹发生在“Z_(DR)柱”崩塌后,固体降水物的拖拽作用使得“Z_(DR)柱”高度降至-10℃层以下。小雹下落至0℃层以下时融化,表层形成水膜,导致降雹时近地面出现Z_(DR)大值区。(3)孤立单体内微物理过程与热动力过程相互作用,促进了“Z_(DR)柱”的生成发展。本文针对一次孤立单体雹暴过程不同阶段“Z_(DR)柱”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对应的雹暴模型,对当地冰雹的预警及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双偏振雷达  Z_(DR)柱  粒子识别算法  微物理  热动力
收稿时间:2021/11/1 0:00:00
修稿时间:2022/11/21 0:00:00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