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
引用本文:吴海斌,李琴,于严严,孙爱芝,林亚婷,姜雯琪,罗运利.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8):1259-1268.
作者姓名:吴海斌  李琴  于严严  孙爱芝  林亚婷  姜雯琪  罗运利
作者单位: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A0600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2165、41430531、41125011和41472319);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A05120700)资助
摘    要:古气候定量化是古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重建末次冰盛期时段((18±2)ka14C)气候变化特征,对理解冰期-间冰期地球气候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主要基于现代气候条件下孢粉-气候的统计学方法,因难以有效区分过去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大气CO2浓度降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导致重建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植物生理过程、新一代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植被反演方法,考虑上述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利用新完善的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重建了古气候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末次冰盛期,大气CO2浓度降低对中国古气候要素重建结果影响不显著;全国年均温比现在低约(5.6±0.8)℃,最冷月温度和最热月温度分别降低约(11.0±1.6)℃和(2.6±0.9)℃,且中国南方降温幅度达到约(5.5±0.5)℃,接近平均值的水平,年均温变化主要归因于冬季温度的降低;全国年降水量比现在低约(46.3±17.8)mm,其中北方降水减少约(51.2±21.4)mm,年降水变化主要源于夏季降水的减少.与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对比揭示,虽然现有模式能较好模拟年均气候模态,但是在季节性变化上与重建结果还有较大的差距,指示未来在提高古气候重建精度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古气候模式的季节性气候模拟能力.

关 键 词:古气候定量化  植被反演方法  生物群区化  季节变化  CO2浓度

Quantitative climat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in China
Abstract:
Keywords:Quantitative climat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in China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