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影响东北地区更新世植被变化的黄土记录 |
| |
引用本文: | 鹿化煜, 张红艳, 曾琳, 吕安琪, 张朝晖, 陈英勇, 弋双文. 温度影响东北地区更新世植被变化的黄土记录[J]. 第四纪研究, 2015, 35(4): 828-836.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4.05 |
| |
作者姓名: | 鹿化煜 张红艳 曾琳 吕安琪 张朝晖 陈英勇 弋双文 |
| |
作者单位: | ①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地貌过程与环境实验室, 南京 210023; ②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3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京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 |
| |
摘 要: | 温度、降水(湿度)和大气CO2含量被认为是影响C3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大量的现代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δ 13 C)研究表明, 温度升高可使C3植物的碳同位素变重(正), 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和大气CO2含量升高可使C3植物的碳同位素偏轻(负); 同时, C4 植物可明显地影响土壤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基于这些认识, 以前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植被组成变化进行过不少研究。但是, 相关的研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黄土中还未开展。本文对我国东北地区厚度36m的喀喇沁旗牛样子沟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间隔10cm的采样和总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在间冰期发育的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δ 13 C值偏正; 反之, 在冰期堆积的黄土有机质含量低、δ 13 C值偏负。通过分析表明, 研究区的植被类型是以C3植物占主导地位, C4植物对土壤有机质δ 13 C变化的贡献有限, 并且气候变化具有冰期-间冰期季风气候变化的特点, 据此推断温度是决定东北地区植被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 超过了降水(湿度)和大气CO2含量对植被(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反向影响。这一发现揭示了温度对我国东北地区长时间尺度植被变化的控制作用。这些认识对于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 东北地区的林木和小麦、大豆、水稻等C3作物的种植有借鉴意义。
|
关 键 词: | C3植物 温度 冰期-间冰期 黄土 东北地区 |
收稿时间: | 2015-01-27 |
修稿时间: | 2015-04-03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