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侏罗纪成矿的年代学证据及其找矿意义
作者姓名:欧阳荷根  李睿华  周振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3042)和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K1414)联合资助的成果。
摘    要: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一超大型规模矿床,其银资源量为2.6×10~4t,锌3.3Mt,铅1.1Mt,但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未得到精确的厘定,这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调查基础上,识别出了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内部发育浸染状方铅矿和矿化的隐爆角砾岩,岩体外接触带硅化、绿泥石化及银铅锌矿化强烈,这指示双尖子山矿床的银铅锌矿化和蚀变作用与斑状花岗岩的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鉴于此,作者对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LA-MC-ICP-MS U-Pb定年,获得该岩体16颗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3±2.3Ma,该年龄可近似代表双尖子山矿床的成矿年龄。上述结果表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为与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床。尽管精确的成矿年龄数据已揭示大兴安岭南段存在侏罗纪成矿事件,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早白垩世(~135Ma)是大兴安岭南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峰期,因此忽视了侏罗纪成矿事件的重要性。鉴于双尖子山矿床银、铅和锌的资源量均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作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侏罗纪成矿作用的强度可能并不亚于早白垩世,应在今后的找矿勘察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 键 词:双尖子山、大兴安岭南段、热液脉型矿床、斑状花岗岩、隐爆角砾岩
收稿时间:2016-05-18
修稿时间:2016-05-18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